奉命来武汉,协助建病院。
人老当参谋,不能上一线。
拉上传福兄,联手献经验。
时光十七年,华夏山河变。
抗非精神在,再现小汤山!
这首名为《去武汉路上》的诗作,是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小汤山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张雁灵将军在前往武汉的列车上完成的。刚刚过完68岁生日的他,受武汉市政府邀请,经国家卫健委批准,2020年正月初一一早就毅然登上南下的高铁列车,赶赴武汉防疫一线,为抗击疫情献计献策。
这不是他第一次临危受命。2003年,非典肆虐华夏,张雁灵来不及与家人和亲友告别,就直接从国防大学的课堂开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强震,疾病、尤其是鼠疫流行的风险大增,张雁灵作为震区军队医学救援的最高指挥官,以快速救援、科学救援和联合救援的组合拳,从容高效地维护了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救灾官兵身心健康。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现中国腹地湖北武汉。在疫情最危急的时刻,张雁灵再次奉命出征,奔赴武汉抗疫战斗一线,彰显医者担当。17年间多次与疫病短兵相接,张雁灵初心不易。在他心中,世上只有两种职业称之为“师”,一为教师,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为医师,称之为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为医者,需要技术精湛,还需要道德高尚,就是必须有仁爱之心,大医必须有大爱。
2003年6月20日,小汤山医院的最后一批非典治愈者出院时与医务人员深情告别。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2003年打赢非典疫情“遭遇战”
2020年1月25日中午,一到武汉,张雁灵将军便立即奔赴抗疫一线,疫情比他想象的更严重。张雁灵发现,当务之急是缓解现有医院过载、病人收不进院的问题。集中收治,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传播地的扩散。此外,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成后,还可以让患者得到正规、规范化的治疗,帮助当地老百姓树立抗击疫情的信心。
好在看到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的规划时,张雁灵有了一定的信心。在他看来,这两所医院建设的规模质量、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设备的配备都优于“小汤山”。“我看了图纸,比我之前预想的好得多,总体非常好。”无疑,就像此前北京设计方仅用了78分钟即向武汉方面发去小汤山医院图纸一样,“小汤山经验”能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运转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人们不会忘记17年前的那个“不寻常的春天”,为了彻底扭转北京防治非典疫情的被动局面,中央决定打破原来的隶属关系和界限,成立北京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军、地双方决定新建一所临时传染病医院。
2003年4月27日下午17点,当时正在国防大学学习的白求恩医学院院长张雁灵,接到总后勤部领导宣布命令的电话。他来不及与家人、亲友告别,仅用了两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从交接工作、接受命令、首长谈话,到临岗上任的全过程。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是50多个小时后,才从电视里得知丈夫被任命为小汤山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的。与张雁灵同来的第一批全军医疗精英,专业涵盖了传染、呼吸、放射、麻醉、实验、护理等30多个学科。他们中有的主动推迟婚期,有的隐瞒实情告别父母,有的洒泪将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亲人……
与此同时,首都7000名建筑工人也在连续奋战,2003年4月30日,在医护人员配合下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小汤山医院这艘抗疫的“方舟”,终于准备在狂风巨浪中开启处女航。
此前的4月29日22点36分,张雁灵连夜召开了医院党委班子的第一次会议,会上他给大家提供了三条道路选择:第一,没有完成任务,带着耻辱回去;第二,发生大规模感染,都死在小汤山;第三,病人有效治疗,医护人员零感染。
张雁灵把桌子一拍说,我们走第三条路,没有其他路可以走,大家回去做准备!
2003年5月1日清晨,第一辆接病人的救护车闪耀着蓝光从医院开出,六个病区的大门也全部打开,迎接非典患者来这里进行集中治疗。前后共有680名患者分四批次被小汤山医院收治,收治人数占全国患者的七分之一。
小汤山医院运转标志着非典阻击战进入相持阶段。整整51个昼夜,张雁灵带领医护团队拼尽全力地与病魔争夺每一条鲜活的生命。对他们而言,接诊是前哨战,污染区是阵地战,重症监护区(ICU)里的是攻坚战,“双方都势在必得”,每一次抢救都像用生命与死神过招。一位非典亲历者回忆说,“‘小汤山’就像一座巨大的堡垒与军事要塞,牢牢矗立在北京和非典病毒之间,它用坚固的身躯挡住了一切灾厄。”
至当年6月20日,最后一批患者出院,小汤山医院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中,最终有672人康复出院。而参与治疗和护理的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奇迹”。张雁灵和团队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3年6月23日清晨,北京城还在沉沉的睡梦中,小汤山医院首批900名医疗队员登车撤离。一天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北京从疫区名单中删除。一周后,张雁灵又回到了安静的校园继续深造,并最终完成了题为《公共卫生安全与国家安全战略》的毕业论文。
2010年,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的张雁灵将军(右)慰问一线抢险队员。
2010年指挥玉树震后防疫“歼灭战”
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40秒,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90%房屋倒塌。地震造成2698人死亡、270人失踪、1.1万多人受伤,其中重伤3100多人,大量牲畜死亡。当地还是鼠疫等疫源地,存在较大疫情风险。
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的张雁灵,长期致力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领域研究。第一时间被任命担任“四总部玉树抗震救灾前方工作组”的副组长,兼任后勤组的组长。
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11点35分,张雁灵接到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打来的电话。陈竺部长说,这次地震救援不同以往的灾害救援,特别需要部队的大力支持,开展军地联合,在医学救援中联合组织、联合指挥、联合救治。张雁灵深感责任重大。
4月15日,他率领解放军四总部玉树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前方工作组、后勤组工作人员飞抵玉树,连夜与兰州军区联指,并与国家、地方卫生部门建立医学救援军地联合指挥机制。此后,又陆续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和信息通报发布制度,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卫生防疫组的统一领导,以及灾区实际情况协同调整行动部署,有效提高了医学救援的指挥效能和整体效益。
玉树地震极重灾区结古镇位于青海省南部,海拔3700多米,气候条件恶劣,交通道路险峻,医学救援面临巨大的困难和严峻挑战。作为玉树地震军队医学救援的最高指挥官,张雁灵来到现场发现,地震区域狭长且位于河谷地带,救援力量缺乏足够的展开空间。玉树与外界联系只有一条214国道,震损严重。此外,大量未清理的生活、建筑垃圾,恶化了当地卫生环境。而此刻,严重的震情灾情,使玉树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基本丧失。随着天气逐步转热,细菌大量繁殖,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既往疫情资料显示, 玉树灾区多发传染病主要为乙肝和结核,痢疾、甲肝、麻疹等也较为常见。灾区还是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和细粒棘球蚴病、泡球蚴病混合流行区。而这次抗震救灾,又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给医学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灾后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现场来自兰州、成都军区等所属医院的医疗队克服高原高寒、交通不便、伤亡严重、社情特殊等实际困难,已在结古镇中心格萨尔广场搭建起“帐篷医院”开展救援行动。此时,在震区外围,我军装备最先进、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2所方舱医院、共446人,正采取铁路和摩托化机动方式紧急开赴灾区。抽派的11支医疗队和2个专家组700余人也以空中、陆路机动方式火速前进,各类亟需的高原特需药品、集中供氧装备等,更不断通过空运投送、摩托化机动等方式进入救灾一线,军地各方的一切行动都只有一个目的——赢得抢救伤员生命的“黄金72小时”。
张雁灵一方面突出高原病防治,建立高原反应日报告制度,并紧急调拨了防治药品、装备,编印防治手册。同时依托方舱医院集中收治高原病患者,并及时后送重症病人。通过严密有力的防治措施,救灾部队官兵高原反应发生率从初期的25%下降到2%以下,未发生死亡病例。另一方面,他狠抓卫生防疫,针对灾区自然疫源特点和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民俗民风特殊等实际情况,周密制定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方案,实行分片包干,全面展开环境消杀、供水点监测、传染病和鼠疫疫情监测,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彼时,在一线忙碌的张雁灵并不知道,这次救灾行动是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带开展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实践。但他敏锐地发现,这次医学救援行动一定会推动国家医学应急救援机制建设。两年后,军队与国家卫生部卫生应急协调机制被正式启动。
张雁灵(左)为火神山医院优化设计献计献策。
2020年助力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
庚子春节前夕,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又一次打响。这种新型病毒蔓延快、范围广、影响大,武汉作为主战场,承受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牺牲之巨,世所罕见。如何控制住疫情,人们再次想到了17年前成功抗击非典疫情的“小汤山经验”。张雁灵受组织委派,担任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专家顾问。
在武汉抗疫一线,张雁灵反复奔走于指挥部、专题会议会场、施工现场等抗疫一线阵地,积极与各方专家代表沟通、优化方案。仅1月25日下午半天时间,张雁灵一行就讨论和听取了建设医院方案,并针对医院重组、布局、设区、避免人员感染、医疗废水处理等问题,对原方案进行了优化。傍晚,张雁灵一行冒雨进入位于武汉蔡甸的火神山工地现场,并在现场对院内的布局重新进行调整。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向省市主要领导汇报了情况和建议……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让人几乎不敢相信他已年近七旬。
张雁灵还向午报记者介绍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第一次去火神山施工现场时,正赶上下雨,在工地走几圈下来,裤子和鞋子上粘的都是泥。这让他想起了当年去小汤山时,他和战友们也是冒着雨,蹚着积水、踩着泥泞走进去的,但最终他们蹚出一条路。“只要勇敢地走出这片泥泞,战胜这些困难,就能迎来希望。”在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晚上就躺在地上睡觉的那一刻,他认定,武汉将会涌现出“火神山精神”。
曾连任两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的张雁灵,特别关注医务人员的健康和个人保护。1月30日上午,在汉口三阳路的一间会议室内,张雁灵为即将投身抗疫一线的医护和管理人员上了一堂生动而细致的培训课。张雁灵介绍,当年小汤山医院,由一位副院长牵头,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检查督促防感染。医院所有人上岗前必须培训,有一套程序,严格按此执行,对所有进入污染区的人联合审批。在治疗方法上,张雁灵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价值。“湖北和武汉是中医药人才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工作。”
在分享小汤山医院当年如何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奇迹时,他用嘶哑的声音,叮嘱道:“要将防止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被传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定要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疲劳作战、反对连续作战、反对带病坚持工作。”他还建议,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要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规章制度。同时,尽量减少医护集中开会、学习动员,要在院区内为医护等工作人员留观察床。医护人员一旦生病,可就近观察治疗,不出院区……
最后,张雁灵还给医护人员讲了一个故事,17年前,在小汤山医院结束任务前,他曾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发给了每一位患者,告诉他们只要不满意或有需要就可以找他。17年过去了,没有接到一通告状的电话。张雁灵的手机号码也一直没换,就怕当年的战友或当年的患者联系不上自己。他动情地说:“我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但感情不会卸任、责任不会卸任,武汉如果还需要我,我还会上阵!”
这份对人民、对战友的大爱,是张雁灵的承诺,更是源自医者心头的一份责任。让他欣慰的是:2月2日,火神山医院顺利交付;2月8日,雷神山医院交付。武汉——这座一度躁动不安的城市,终于渐渐稳住了心神。此后,广州、长沙、成都、贵阳、郑州、西安、深圳等城市,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小汤山模式”医院正加速建成。“小汤山模式”历经17载,依然堪称中国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处理的样板,并在全国陆续落地开花。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灾难不是以巨大的社会进步为补偿的。”回想起曾经抗疫的那些日日夜夜,张雁灵坚信自己的判断。但让张雁灵没想到的是,他的老家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赵浩湫日前给他写来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并表示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第二天,张雁灵就给小浩湫写了一封真挚的回信,在信中他写道:“面对大疫,我们有信心能够战胜!迁西县是革命老区,我们的父辈们曾经和日本侵略者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胜利了!为什么能够胜利?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都参加了。这次也是一样,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动员起全体人民群众,从每个人做起,积极参加抗疫行动,一定会取得胜利……我从迁西走出来,1970年到2020年,从医五十年。草根出身,起步基层,平淡一生。但我始终把握一个准则;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珍惜荣誉的人,做一个把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人!”
本报记者 李睦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