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是最近百姓生活的热词,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城市街头,再也不见平日的忙碌,公共交通也没有了往日的拥挤嘈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疫情,不计报酬,为防疫做着贡献——有的站在户外值守,跟每一个见面的街坊做提示,提醒对方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有的做防疫执勤,冒着风险关照看护辖区内的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有的利用隔离时间,用专业知识编写普法手册,让更多百姓了解防疫知识……他们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在这不平凡的早春里,他们凌寒而立,争做最美的逆行者,让疫情防控有温度。 □本报记者 博雅 李婧
2月底,朝阳区一些社区的微信群都在转发一个名为《传染病防治法普法宣传册》的电子手册。这是朝阳法院民二庭“薪火雷锋岗”的作品,主创人是法官助理李昊洋。这份手册解读了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一类、社会各界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承担何种职责等内容。
李昊洋是在居家隔离期间制作的这份手册。2月初,他从外地回到北京,因为疫情,需要在家隔离14天,没想到在隔离期满之际,同屋室友刚好回京,按照单位要求,李昊洋只好继续隔离,也就是说他的隔离期延长到28天。作为民二庭“薪火雷锋岗”的一分子,李昊洋当然不会让这28天荒废。小伙伴儿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出一系列手册进行普法,第一篇就想到了《传染病防治法》。
“‘薪火雷锋岗’是党支部、团支部的青年骨干依托审判专业理论知识和审判实践经验,为公众进行针对性普法宣传的志愿活动形式。此前,我们也做过不少普法活动,在抗疫期间,大家就想也得发挥作用。”同为“薪火雷锋岗”成员的朝阳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杨成成介绍,大家纷纷出主意,因为在前期调查时,有社区提出想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内容,最终确定了这个题目。隔离在家的李昊洋接受了这项工作。
“我返京时,我妈给我包了包子、蒸了馒头。我回到北京,才发现食品袋里面还有一袋元宵。”李昊洋回忆说,写稿子的第一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平时在食堂吃饭,家里根本没有餐厨具,他临时找了一次性的碗筷,用口粮和外卖应付隔离的日子。期间,他完成了《传染病防治法普法宣传册》,与同事一起完成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初稿。
“最难的是法律上语言比较晦涩,要改成通俗的语言,我真是绞尽了脑汁。”李昊洋说。比如,法律规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部分乙类传染病,应在两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或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什么叫‘传染病报告卡’?只是将这个词写出来,社区工作者、居民怎么能理解?”李昊洋说,他查遍了资料,才给报告卡写清楚定义。类似需要解释整理的小定义还有几十个。《传染病防治法普法宣传册》不仅在社区广泛传播,还被人民网等媒体制成图解予以报道。
李昊洋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普法宣传册》也将于近期制作完成。“我们还计划将传染病防治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作成微课,让大家了解新冠肺炎的防治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