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特教老师李慧 为“折翼天使”开启一扇窗
2019-12-20
作者:
来源: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群孩子,他们有视力却不愿与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与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他们就是被称为“折翼天使”的“特殊儿童”。而在这群孩子的背后,有无数默默付出耐心与爱心的特殊教育老师们,李慧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学生的特殊性,李慧除了教师的角色,大多数时候更多扮演的是父母的角色,为“折翼天使”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特教工作,更多的是奉献。90后李慧,是北京市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一名唱游与律动学科特教老师,2013年,大学刚毕业的她带着好奇心来到了这所特殊的学校,开始了她特教人生的第一堂课。
唱游与律动学科是培智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李慧说,她希望每天用音乐带给孩子快乐。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别,教室里孩子们的各种状况让这位老师应接不暇。在刚入职不久,有一次李慧走进课堂,班上的学生发生了情绪问题,在询问的过程中,李慧的胳膊被其中一名学生咬了一口。
“这个行为让我有点害怕,退缩。事后发现,他当时只是情绪有些激动。”李慧表示,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学生情绪行为,孩子在语言交流、沟通方式、情绪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改善。
“其实有很多孩子都是喜欢与外界的人交流、沟通的,如果看到特殊儿童有一些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也不必害怕,只是他们有自己专属的表达方式。”李慧说。
在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这里以“生活化主题教学”模式,开设了唱游与律动、生活语文、绘画与手工等9门课程。笔者到访的那天,李慧向往常一样,在康复训练教室给同学们上课。这节课学的是校园主题的《去郊游》唱游与律动课。现场,对于音乐的反应,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班中,孩子们情况不一样,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脑瘫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很难与常人交流,脑瘫的孩子手指不听使唤,但李慧还是一直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着他们。
工作6年,李慧越来越深入地走到了孩子们的心中,了解他们,改变他们。“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下课了见到老师还会说‘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坐着’……这些话是特别简单的,能让这些特殊孩子说出这些关心人的话,就让老师觉得很感动。”李慧告诉笔者。
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作为区教委直属的山区寄宿制培智类学校,以“启迪心智,快乐成长”为理念的快乐教育。李慧和同事们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适合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宝贵经验,为特殊儿童精心制定了个性化康复计划,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天。
北京市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副校长王志鹏说:“今年我们学校开展的课改是包班制,3名老师包1个班,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地发展,为了今后孩子能够更好的融入于家庭,融入于社会。学校目前是9年一贯制,毕业后,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在高一级的院校再进行深造学习,能够更好地学到更多的职业化技能,为今后的融入家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做长远的规划。”□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王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