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煤热院的三十年”——记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红林
2018-12-21
作者:□本报记者 赵思远
来源:
滴滴答答的机械钟表声,袅袅升起的绿茶香,整洁有序的办公桌面——推开高级工程师刘红林办公室的门,同事总能感受到节奏、温暖与规矩。而他在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作的30年里,这份感觉从未变过。
1988年,煤热院还仅有热室、气室、土建室三个业务部门。单位出于拓展业务需要,将刘红林与其他三位同事调到京联设计事务所从事“热源”业务工作。在开拓“热源”工作的八年里,刘红林白天与同事们骑二八自行车跑现场,落实资料,请专家指点,开研讨会,晚上伏案手工画图。不怕秋冬季节出行的冷冽,就怕夏天绘图时的高温。彼时,设计人员绘图还需使用既不防水也不抗皱的硫酸纸,夏季出汗成为绘图的最大障碍。“全是用针管笔一笔笔画出来的,天气变热没有空调只能吹电扇,画一夜吹一夜。”刘红林回忆。
如今,原始的手工绘图也早已被电脑制图取代,煤热院也从专业的燃气、热力工程咨询,逐步发展为清洁综合能源规划、咨询、设计、EPC、监理、地理信息的多元化、一体化公司。而刘红林,从热力设计到开辟煤热院项目管理,再到发展工程监理、安全管理,一直接受新的“挑战”。他说:“在煤热院的30年,我做的都是‘新鲜’事儿,很荣幸跟上了院里的发展节奏。”
2009年,煤热院组建项目管理公司,刘红林承担了公司第一个燃气EPC项目工作。在工程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正常通气时至关重要的通气点竟然“失踪”了,属地相关方面也无法落实具体地点。离交工还有20天的时间,刘红林与项目组首次体会到EPC的潜在风险和巨大压力,“幸亏策划时具备一点风控意识,留出了富余时间。”靠这点时差,刘红林紧密组织、协调,走访知情人士,总算争取到了抢“通气”的宝贵时间。
2018年,刘红林以技术专家的身份前往拉萨进行技术支援。他在巡线过程中走遍了每个工程的角角落落,不仅发现多处工程问题,还一一给出了改进的合理化建议。当看到燃气外管裸露在墙体外时,刘红林与项目施工单位分析天气情况、人为因素会对管道造成的伤害以及产生的后果,避免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在此次首都专家技术支援拉萨的一周里,刘红林抱着“对工程‘较真’就是对住户的负责”的态度,将严谨的工作作风外延到拉萨之行的每一片土地。
2017年,煤热院成立安全管理部,刘红林成为了安全生产部经理。有着设计、监理、总包等丰富工作经验的刘红林更加懂得安全事件无小事,履职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制度、立规矩”。在刘红林的带领下,安全管理部重新发布了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内的20余项管理制度,让公司安全工作有章可依、科学管理。
出台制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却非终点。为避免安全工作“只到膝盖不落地”,刘红林带领安全管理部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情况。2018年,安全管理部组织工程项目安全检查39次、办公环境检查19次、安全基础资料留存专项检查4次,尤其对各项目施工现场的基坑防护、吊装作业、临时用电、高处作业等危险作业强化检查。在全力检查、精细排查的基础上,刘红林带领安全管理部严格实行安全检查“回头看”,明确整改时间并要求相关部门反馈整改情况,确保了发现的每项隐患彻底消除,实现了100%的整改率。
“安全检查不是走过场,发现问题必须有效解决。”刘红林意识到,在社会安全监管压力剧增的今天,每排除一项安全隐患,就是给煤热院各项工作增加一份保障。
“与煤热院携手共行30年,这里的工作与职责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刘红林希望下一个十年,可以看到更多的新发展、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