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评
2017-06-15
作者:
来源:
辟谣小程序
能否成为“辟谣神器”?
□罗志华
6月9日,微信辟谣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不仅可以主动搜索分辨谣言,而且可以收到阅读或者分享过的文章被鉴定为谣言的提醒。程序上线的消息立刻成为网络热搜,网友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有网友回复称:“微信这一新功能,将让全国老年人目瞪口呆。”有的网友则调侃“拯救家庭群就靠你了”,并呼吁“快转给你爸爸妈妈”。亦有网友直言“网络环境真该净化了”,并强烈希望“微博也应该跟进”。(6月13日《南方日报》)
微信谣言何时出现、其内容是什么,很难提前预见。既然谣言不确定,“真相跑在谣言前面”就难以变成现实。此外,谣言帖虽然谎话连篇,却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极易受到网友的追捧,往往比辟谣帖更抓眼球。谣言帖的这些特点,对谣言治理形成很大的困扰,因为辟谣既要讲时效性,又要有趣味性,还要与谣言帖有大致相同的阅读群体,其难度可想而知。
此次上线的微信辟谣小程序较好地化解了治理方面的一些困扰,它除了有搜索查询功能外,还能让辟谣紧随谣言传播,谣言走到哪,辟谣就能跟到哪;此外,软件不仅能够将权威机构对谣言的鉴定同步公布,而且具有与谣言相同的影响面。这样一来,虽然真相没有跑在谣言前面,但至少可以同步呈现。
若辟谣小程序能够健康成长,它的潜在作用不容低估。这种辟谣模式其实是效仿了打击电话电信诈骗的经验。当一个电话号码被软件识别为诈骗电话或骚扰电话后,这些信息就会随着电话号码显现出来,手机用户安装防诈骗软件后,一眼就知一些诈骗电话的性质和意图。辟谣小程序也是如此。它随时为谣言“消毒灭菌”,称得上是一种精准的辟谣方式。
但也要看到,当前微信小程序上的辟谣信息数量很少,部分流传较广的谣言在该程序上未能搜到谣言本身及辟谣信息。这说明,辟谣信息还很零碎,没有形成系统。与此同时,辟谣文章来自于辟谣机构,但辟谣机构进行辟谣的活跃度及其权威性,也影响到辟谣的效果。也就是说,辟谣小程序还面临诸多成长中的烦恼。它最终能不能变成一种辟谣神器,仍充满不少变数。
因此,这类能给微信谣言带来致命一击的软件理应得到更多呵护。让辟谣发布更及时、更权威,让软件操作更便捷、更普及,让辟谣内容更丰富、更有趣,方能确保这棵小苗越长越壮。不仅如此,软件开发者在调动微信用户参与热情的同时,还不妨利用用户的力量做好微信谣言的信息收集与识别。
市民违反交通规则
被罚抄交规劝导交通
6月13日,山东滨州交警查处市民的非机动车违法交通行为出“奇招”:一是罚款20元;二是罚抄非机动车“十不准”;三是穿戴交警制服在路口体验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一会的工夫,相继有多名市民出现违法交通行为,纷纷被执勤交警查处。有些岁数较大的老人表示不认字,抄不了“十不准”,执勤交警就让他们站在路口体验指挥交通10分钟。被处罚的市民大多数理解,并配合交警处罚。
点评:法规不光要抄在纸上,更要记在心里。心中有规矩,出行才安全。
大叔手工制成
木头自行车
6月12日,江苏大叔沈浩接待着一批批前来看稀奇的朋友。他用本地的槐树、桑树等木材打造的木头自行车,引得大家前来观看、试骑。这辆用他乳名命名的“浩冰”牌木头自行车总长204厘米、高116厘米,轮毂直径76厘米。除了连接两个踏板的拉带外,都用木头制成。
点评:民间果然是高手如云。制造者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执着的工匠精神着实令人佩服。
高校毕业生
朗读亭“放声”颂师恩
6月11日,南京农业大学举行了“听音如见”毕业季感念师恩活动。近百位本科生和研究生走进校园朗读亭,通过一个故事、一段回忆或是一段诗歌,将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通过声音和影像记录下来。据了解,校方后期还将把音视频资料剪辑成光盘,作为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
点评:又到毕业季,没有什么比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更能让老师感动。
西安大雁塔景区墙垛
遭游客乱刻字
6月10日,在西安,一些游客游览大雁塔时发现,在登塔处两边的墙垛上被刻着五花八门的汉字。远远望去:就像一堵“书法墙”。
点评:想想也奇怪,在电脑手机普及的时代,平时连用笔在纸上写字都很少的人,会费那么大劲在砖上刻字。凡是刻上自己名字的人,建议直接把他的名字录入旅游“黑名单”。
比利时一公司
推出蟋蟀饼干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小食品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饼干,这种饼干由蟋蟀制成。该公司在自己所有的农场里定期培育蟋蟀,为饼干提供所需的原料来源。
点评:用蟋蟀做的饼干你敢吃吗?这的确是对味蕾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