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评
2017-03-03
作者:
来源:
“塑料紫菜”
为何有人信
□孙曙峦
近日,网络流传一则消息称“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的”。不少市民忧心,紫菜还能吃吗?为了验证真伪,新京报等媒体与北京食药监局合作,从市场上搜集购买了45种紫菜样本,送至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电子显微镜扫描、红外光谱、蛋白质、氨基酸、磷钙砷等。检测结果显示,45种紫菜样品均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2月27日《新京报》)
“用塑料做紫菜”,听起来十分惊心,但稍一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破绽百出。
将黑塑料袋做成紫菜,到底是手工来做还是机器来做?如果用手工,要将收集来的黑塑料袋理好、压平,然后再用剪刀一条条剪好,最后再包装入袋;这样下来,一个工人一天能做几包?就算是真的,恐怕“塑料紫菜”赚来的钱不够给工人付工资的。如果用机器,成本就更高了。为了生产“塑料紫菜”,首先得上马相应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的成本,怎么也得几十万吧?如此高昂的成本,有几个造假者投资得起?再说了,紫菜是用来吃的,而塑料嚼不动咬不烂,冒充紫菜,塑料还真不够格。
在此方面,三源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斌说得好,“造假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利,但紫菜本身价值不高,再生塑料的价格却一直在上涨。考虑到回收袋子、人为破碎、压缩加工等流程,时间和原料成本比较贵,商家根本不可能选择这么做。” 陈斌表示,塑料和紫菜口感完全不同,吃起来容易辨别。据业内人士介绍,紫菜的口感与收割时间有关,紫菜的生长期为每年的9-10月到次年的3-4月,通常半个月收割一次,第一次收割的紫菜口感较为鲜嫩,越往后口感越老,也越难嚼烂。
由此可见,“塑料紫菜”就是一条彻底的谣言。可要命的是,谣言偏偏有很多人相信。为何?难道是因为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太差了?
答案,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领域,安全应当是底线。但可悲的是,偏偏这道“安全”底线却一再被突破。从地沟油到假牛肉,从三聚氰胺奶粉到苏丹红鸭蛋,从孔雀绿鱼虾再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多少食品安全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以致坊间惊呼,在食品造假方面,“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些年来,一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一些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只要听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传闻,那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相信之下,谣言也就有了市场。
一则“塑料紫菜”的谣言,搅得消费者人心惶惶,也给紫菜从业者造成不小的损失。有关部门在辟谣的同时,更应当想方设法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让“食以安为先”不再成为空谈,让谣言彻底失去滋生的土壤。
兰州八旬老人绣荷包
赠环卫工表敬意
3月1日,83岁高龄的滕维雳将自己亲手绣的百余只荷包,赠送给兰州市七里河区环卫局保洁队二、三站的环卫工人,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激。“我们现在天蓝了,街道也干净了,环卫工人们辛苦啊。”滕维雳说,她想通过自己的能力,为环卫工人做些什么,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
点评:对于环卫工的关爱应从理解和尊重开始,荷包虽然小,但却包含了老人对环卫工的一份心意。
成都街头
现天蓝色非机动车道
2月28日,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车来车往,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被涂上天蓝色后尤为醒目。据了解,这条蓝色非机动车道由成都市高新区近日打造而成,是为骑行者推出的“健康道”。
点评:为非机动车道涂上颜色,让其和机动车道的区分更加明显,可以提醒骑车人和机动车司机在道路行驶过程中要“各行其道”,这样才能安全。
大熊猫抱大腿成网红
萌翻众粉丝
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奇一”抱饲养员大腿的视频在网络走红。粘人的大熊猫宝宝“奇一”,即便被饲养员三番两次地拎到台子上,它仍会百折不挠、百般撒娇地奋力摆动小短腿儿,飞奔回饲养员身边抱住其大腿,简直萌炸天。
点评:国宝就是国宝,轻轻松松就能萌翻全球,这本领可是祖传的。
女子为情所困欲跳楼
消防员飞身一脚“踹”回
2月26日下午,河南汝州市公安消防大队接到报警,汝州市某医院病房大楼9楼有女子轻生跳楼。接警后,汝州市消防大队迅速出动两辆消防车,11名官兵到场救援。消防员到达现场,经询问现场知情人,得知该女子为情所困产生轻生跳楼的念想,消防员趁该女子回头与其朋友说话之际,果断出击,从10楼吊绳速降,一脚将该女子“踹”进室内,女子因此而获救。
点评:无论生活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面对,轻生是不可取的,是对亲人和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
英国伦敦上演
机器人与人类共舞
当地时间2月22日,英国伦敦,布兰卡·李舞蹈团上演机器人表演,小家伙与人类共跳双人舞,动作灵活呆萌。
点评:比尔·盖茨曾预言,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人类将如何面对它们呢?它们会成为人类的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