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职场

2017-02-16 作者: 来源:

  摇元宵 猜灯谜 恭王府里过佳节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正月十五猜灯谜,赏花灯,是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2月10日下午,恭王府里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什刹海街道共同举办的“园林之光——元宵·灯谜·什刹海·恭王府里赏花灯”隆重上演。
  摇元宵,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力气活儿
  活动刚刚开始,互动体验区里已经排起了长队,原来这里正在开展摇元宵的体验活动。“平时家里吃的元宵啊,汤圆啊,都是超市买的。这摇元宵也就是在电视上看看,更别说自己亲自摇了。”排在队伍中间的刘先生伸着脖子看着队伍前面已经在体验的居民,眼里满是期待。
  “我这怎么不圆啊?这该怎么摇啊?”一位正在体验摇元宵的居民皱着眉问,可是手里却丝毫没放松。站在一旁的师傅看她着急的模样,哈哈一笑,接过摇元宵的笸箩,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道:“您这不能光是一个方向,要这样摇着,还得颠着,力道要均匀。摇的过程中,要过三遍水。”几句话的功夫,原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半成品,已经渐渐丰满,圆润了不少。
  “我们今天带的原料比较充足,除了让大家现场体验,还能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元宵带走。”摇元宵的师傅说。他们来自桂香春,当天带来的所有馅料、糯米粉都跟他们在店里售卖的一样。
  拿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元宵,家住后海西沿的张阿姨脸上笑开了花:“这真是个力气活。这元宵我今天晚上回去就得吃,这可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保准比外面买的好吃!”
  看非遗,了解我们国家的瑰宝
  北京皮影、北京鬃人、药香、玲珑枕、蜡果……当天的活动现场,还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其中,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无疑就是北京鬃人了。
  在北京鬃人的展示台上,除了玻璃罩中精美的鬃人,还摆放着一个铜盘,上面站着两个一尺左右高的鬃人。只见一个黄袍猴脸,无疑就是孙悟空,旁边的蓝衣红脸,手拿大刀,却不好认出是谁。“另外这个是《西游记》里车迟国三国师之一的虎力大仙,用小木棍轻敲铜盘的边缘,他们就可以转动,好像在对打,想不想试试。”面对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北京鬃人第四代传人白霖热情地邀请了起来。
  小朋友喜欢鬃人,中老年人追捧的则是药香。“这香挺神奇的,我看过新闻报道,好像还能治失眠呢。”“我好像也看过,听说它的传人是个80后。”展台前,几位阿姨你一言我一语。工作人员听了,会心一笑,忙介绍说,“这药香的传人确实是个80后的小伙子,我们的药香种类很多,不同的药香有不同的功效,有的能助睡眠,有的能开胃止痛,有的能静心安神,还有的能清洁空气,功效很多。”
  “感觉今天收获挺大的,见了好多没有见过的非遗项目。我觉得作为年轻人其实应该多学一点非遗知识,因为毕竟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90后姑娘张帆诚恳地表示。
  猜灯谜,明年还有我还来
  赏花灯、 猜灯谜可谓元宵节的传统活动。当天,恭王府里人气最旺的就是猜灯谜。300条五颜六色的灯谜彩纸,迎风飞舞,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谜语全部为原创,而且与什刹海文化相关。
  “恭王府内唯一有命名的院落为哪个?”“护国寺街52号是哪位名人故居?”……“如果对什刹海不熟悉,今天这灯谜,还真不好猜。”一位老先生指着灯谜对记者说。
  “《平复帖》的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是谁?”一位大爷刚念完谜面,藏在他身后的小姑娘立刻答道“张伯驹。”工作人员查证后,告诉他们,“没错,答对了,可以领份纪念品。”
  小姑娘名叫韩子俏,今年9岁,就住在恭王府附近。她开心地说:“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活动,尤其喜欢猜灯谜,我觉得特别好玩。如果明年还有,我还来。”
 
  丰台南苑地区总工会主席
  冯勇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晴
  将村级服务站的平台继续向基层延伸
  新的一年,工会工作又要风风火火展开了,今天我梳理了一下今年工会将要重点开展的工作。 
  2017年,我们地区总工会要在村级服务站的基础上继续升级,将服务站的平台下移,继续向基层延伸,结合各村整建制撤村转居工作的开展、成立社区以及引进大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公司工会和社区工会的衔接方式,打造符合我地域特点的“南苑乡模式”,以“建站一公里,服务零距离”为理念,力争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解决好工会工作落实到职工身上“最后一公里”问题。要让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富有实效,切实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作风在一线锤炼。
  此外,面对城市化进程新引进的大企业、疏解后留下的企业和小微企业,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社区(村)区域性联合工会和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将不符合单独建会条件的小微企业和零散就业人员全覆盖。
  还要根据职工群体的切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如接待职工劳动法律政策方面的咨询,努力将劳动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已发生的劳动争议纠纷,积极介入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力争做到“月有活动,季有比赛”,不断增强职工的身体素质,提升职工的生活品质。
 
  首钢矿业公司党群工作部
  金莉娜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雾
  可爱的“地下工作者”
  早上九点,我就来到杏山铁矿(杏山铁矿是首钢首座地下开采的铁矿)换好下井的行头后,坐上副井的罐笼,从地表一路下来,越深我觉得潮气越大,到了-480m水平,有一种被湿冷的气体包围的感觉。
  动力作业区水泵工,27岁的秦新建过来跟我们打招呼,“-480m基本上恒温恒湿,我们的抗潮神器是辣椒和电炉子,一年四季必备。”和小秦一起检查了七八个点位,走到副井井口的时候,他说:“每四天要到-508米去查看一次设备,而罐笼无法到达,这20多米要沿着梯子爬下去。”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副狭长的梯子,打着手电能看见起始的两三米,往下的部分消失在了黑暗中。第一次下去的时候,小秦说他有些恐惧,头顶的手电是唯一的光源,后来下去多了,小秦也就渐渐适应了。
  工具是否齐全、灭火器是否到期、水泵螺丝有无松动……小秦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意义重大,负责给全矿输出清水。每天定点巡检完,小秦便回到5平方米的岗位室,接接电话,做记录。艰苦的环境,单一的工作,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曾打过退堂鼓。“什么活儿也得有人去干,把简单的工作干好了就是不简单。”最终踏实战胜了浮躁,小秦留下来了。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守,像小秦这样的“地下工作者”,杏山铁矿有500多名。每次和他们接触,我都有收获,有感悟。向这群可爱的“地下工作者”致敬!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