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情趣

2016-08-20 作者: 来源:

  紫竹院公园职工王跃:铁笔寄情
  本报记者  阎义 文/摄
  国学大师季羡林看过紫竹院公园职工王跃的篆刻之后,给王跃题词“铁笔寄情”。这是对王跃几十年在篆刻方面取得成绩的概括。从他追求篆刻艺术的历程看,他的“寄情”在于对篆刻艺术的情有独钟,将篆刻艺术奉献给公园的情不自禁,把篆刻艺术无私地贡献给同事的情有所爱。
  王跃是幸运的。小时候,他与我国当代著名篆刻家王十川同住一个院子。王跃时常到王大师的家里观看王大师篆刻,久而久之,王跃也爱上了篆刻。
      王大师见王跃如此热爱篆刻,便收王跃为关门弟子,并将自己的篆刻技艺倾囊传授。更让王大师喜爱王跃的是,在“文革”期间,王大师被“打倒”的危难时期,王跃尽其所能保护恩师。此时,王大师对王跃的称呼,不再是徒弟,而是侄儿。王跃说:“我跟王老师学习十几年,他不仅教我篆刻,还教会了我怎样做人。王老师总是提醒我,刻印不能像喝酒那样晕晕乎乎,要踏踏实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后,王跃终于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印刻的好。”
  王大师给予王跃这样的评价,也是得益于王跃把心思全部用在了篆刻上。王跃知道,篆刻是古老的艺术,想要学好篆刻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为此,他购买了大量与古代文学、篆刻知识有关的书籍来学习。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王跃在篆刻上就游刃有余了。
       几十年来,王跃的人生轨迹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篆刻之路。上小学、中学时,没有钱买石头,于是王跃就到护城河边、建筑工地捡石头。中学毕业后,他到顺义插队,也不忘捡石头篆刻。他是篆刻不离手,时刻想着捡块好石头。1978年插队工作结束后,王跃被分到紫竹院公园工作。1991年,王跃调到当时的北京市百货公司。1998年,他又被调回紫竹院公园。
  这20年间,王跃的篆刻技艺有突飞猛进。有些名家看过王跃篆刻作品后,都以为是王十川的篆刻作品,“就是石头差了点”。王跃则谦虚地说:“这是自己刻着玩儿,也是一种享受。”了解王跃的人都知道,王跃只有三个爱好:围棋、书法、篆刻。王跃的爱人说:“他把多余的钱都花在书法和篆刻上了。”
  曾有文化单位想要调入王跃。但王跃质朴地谢绝了:“现在的单位对我挺好,我舍不得离开。”那么,他几十年,三万多方的篆刻作品都到哪里去了呢?王跃自己说出了答案:“三万多方篆刻作品,一部分给名人和朋友了,一部分给公园里了,还有一部分给同事了。在这些名人里,其中就有国学大师季羡林。”
  自从王跃再次调回紫竹院公园后,他的篆刻技能逐渐被公园的领导和职工所认识。2008年以来,公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这给王跃发挥才能提供了空间。公园工会也在各方面给予王跃更多的帮助。王跃说:“虽然篆刻只是我的业余情趣,但是公园的领导对我这么重视,我更要把这个业余情趣贡献给公园和职工。”
  走在公园中,各个景点都能看到王跃的篆刻作品。王跃出现在明月岛时,当游客知道“明月岛”三个篆刻字出自他之手后,纷纷围拢过来,详细询问篆刻相关的知识。王跃对自己篆刻作品也倍加爱惜。每天早上7点,王跃到公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绕着公园巡视一圈。如果看见有的篆刻作品上的红漆掉了,他就自己买红漆蹲下来描红字。工会领导知道后说:“怎么能自己花钱买红漆呢?”专门为王跃报销了买红漆的费用。每年7月紫竹院公园都要举办竹荷文化展,此时王跃还有一个任务——为文化展制作篆刻作品和纪念章。
  如今,王跃的篆刻技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人建议王跃:“何不将自己的作品送到荣宝斋去出售。”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不卖。”而面对一起工作的工友,王跃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常常无偿地送给他们。
      其它单位的职工结婚随份子、“送红包”。而紫竹院公园工会则会送新婚职工一块王跃的篆刻作品。篆刻作品上写着“新婚志喜 紫竹院公园赠王跃制 ”几个字。职工手捧礼物高兴地说:“这份礼就是块无价之宝。”当职工到退休年龄时,也会收到紫竹院公园工会送出的王跃篆刻作品作为留念,方寸之间,传递着真挚的工友情。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