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7-21
作者:
来源:
雨点就是命令 堤防就是阵地——京城防汛人的坚守故事
北京的雨季集中在6、7、8月,其中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又最为集中。目前,首都地区已经进入主汛期。在京城的这个雨季中,有一大群默默坚守的防汛职工,当人们在暴雨倾盆之时赶紧归巢的时候,他 们却正迎着大雨顶上去。雨点就是命令,堤防就是阵地。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执着和付出却给市民带来了踏实和安宁。这群冰冷雨中的坚守者,他们的心声值得全社会倾听——
于永涛
北京市观象台观测员
要经受得住
“快”的考验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准确的气象监测是及时掌握雨水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一名优秀的观测员就像一个瞭望者一样时时注意着天空的情况。“为了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我们常常要用跑。”于永涛说。
于永涛是北京市观象台地面与高空观测科的一名观测员,也是一名全国优秀测报员。在观测员岗位,他已经坚守了20年。于永涛工作的地方是位于旧宫附近的南郊观象台,地面和高空是他观测的两个类别。
尽管气象观测设备和技术在不断更新,好多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但是对观测员来说,每天的工作还是被安排地满满的。风向是不是准确?降水设备有没有堵塞?…… 巡视仪器是于永涛每天早上需要完成的规定动作。站在室外观测场内的他,必须要对包括风向、风速、降水等不同类的设备进行人工检查。
在20分钟的仪器巡视中,观测员还要完成设备的清洁工作。“很多仪器都需要及时清理。比如,玻璃镜面要是有灰尘不及时擦净,就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于永涛说。除去巡查仪器,观测员还要完成每天5次的定时观测任务等。“可以说这些环节都很重要,确保数据及时、准确的采集。”
对于一名观测员来说,不仅仅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快速的反应处理能力。“当观测员站在观测场的时候,相当于一个终端,所以要有一个灵活的大脑。”于永涛介绍,“比如,在完成定时观测时,观测员需要提前15分钟到达。在这个短暂的时间中,一旦发现问题都需要快速解决,这样才能保障数据准确、及时地传送到市气象局。”
如果说快速解决各种问题,需要观测员有一个强大的大脑,那么在遭遇冰雹等恶劣天气的时候,还需要观测员有充足的体力。“下冰雹的时候,人们都是往屋里躲,我们却是往楼外跑。”于永涛说,“发现下冰雹,需要观测员拿着游标卡尺将捡来的冰雹样本快速测量;一旦冰雹的直径超过10毫米,就要回办公室称重,这些工作常常是边跑边完成的。天气越恶劣,越需要我们跑到屋外又快又准地完成工作。”
有一次北京下起了大雨,这时自动雨量筒突然出现故障。于永涛只能跑到观测场,完成更换人工雨量采集瓶的工作。三四个小时的降雨过程中,于永涛更换了三次采集瓶。“雨势很大,伴随着大风,手中的雨伞根本就没用,瞬间我就成了落汤鸡。”于永涛笑着说。
虽然观测员的工作辛苦又有些枯燥,但是于永涛却依旧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气象观测员的工作比较辛苦,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内容。但我们的工作很重要,只有做到及时准确的数据收集,才能为天气预报提供数据保障。”
孔庆欣
公联养护公司桥梁工程师
汛期三过家门而不入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每年一到防汛期,对公联养护公司的桥梁工程师孔庆欣来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点都不夸张。其实他的家距离公司也就10分钟的车程,但是整个6月,他一共只回过三次家。
公联养护公司负责四环、三环和联络线上800多个桥梁和44个通道的防汛作业。每年汛期是从6月1日至9月15日,公司提早战备,从4月起就进入防汛状态,也就是一年有半年的时间是防汛期。提前将雨水箅子和排水管疏通,今年疏通雨水口5600个,“将雨水口里的枯树叶等垃圾清理干净,再用高压水枪打通。”孔庆欣介绍,他负责四环上的所有桥梁和通道,制定防汛预案,组织汛期巡查,调动抢险等,“桥梁和通道设计的排水能力是够的,但是堵了会有积水,汛期要不停巡视。”
天气预报是防汛人最为关注的。只要预报有雨,公联养护公司近300人在岗位上24小时备勤,巡查、信息报送,抢险班组随时出动。今年京城的特点是短时强降雨增多,“雨情就是命令”,难得回家一次的孔庆欣常常被“雨情”叫回公司。拿今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降雨来说,当时已经半夜11点了,手机铃声将刚睡着的孩子又吵醒了,孔庆欣看着啼哭的孩子带着歉意出了家门。
回到公司,他先将团队集合,开了个小会,组织大家分组分片进行防汛作业。然后他带了两个防汛员便出去进行巡查了,四环易积水的地方有健翔桥东西通道、丰北桥和四惠桥。当天雨势较大,雨水顺着橘红色的雨衣领口就灌了进来,雨鞋里面也湿透了,走起路来特别沉,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同时,由于雨衣不透气,身上出的汗加上雨水,使整个人湿淋淋的,像刚洗过澡一样。雨停了,还不能马上休息,回到公司后,他将汛情整理好,然后对防汛责任区总体汇报,处理完毕后已经凌晨三点多了。考虑到如果回家又会吵醒孩子,他就在单位窝了一夜,第二天接着工作。
孔庆欣说,一线的防汛人员更为辛苦,像抢险组的孙向涛,抽排积水时在水里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雨鞋都被汗水和雨水浸湿,每次脚都被泡的发白、发胀。有时候有脏水,得湿疹等皮肤病更是常事。
防汛人干一行钻一行,为了更好的排水,孔庆欣参与制作了很多小工具。“就是各种钩子、耙子,还有放在雨水箅子上的一种筐。因为水大时,雨水箅子旁会形成漩涡,放个筐提醒行人不要靠近,避免发生危险。”
虽然离家很近,但是孔庆欣一周也回不上一次家。他的孩子才刚满半岁,在外面工作之余,最想念的就是孩子。“老婆会把孩子的照片和视频用微信发过来给我看,宝宝会趴着了,能吃辅食了……这是我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