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6-07-21 作者: 来源:

  北京排水集团职工
  韩仕权
  每逢汛期瘦十斤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今年是韩仕权干城市管网养护的第七个年头,虽然岁数不大,但已经有丰富的管网养护和防汛经验了。对于这群守护城市管网通畅的人来说,他们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在夜里。
  韩仕权现在是北京排水集团第三管网运营分公司养护一分部养护一班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学校,他学的是城市管网。毕业后,干了本行。在日常的工作中,他要面对污水管线、河流管线、检查井、雨水口;一旦进入雨季,他们又要进行防汛。他是一个防汛小型处置单元的成员,他们的角色有点像救火队员——只不过他们救的不是火,而是水。
  “我们根据分公司防汛等级,分成三、二、一、特等四级防汛响应,有相关手册,上面有相关人员。比如三级响应,3点前必须到岗,原地等雨,不涉及到现场的人员也要24小时手机通畅,保持待命。”韩仕权这样解释防汛处置的等级。
  每一个小型处置单元到位之后,都要先检查自己的防汛物资、设备、工具、个人的防汛物品;检查车辆、油量、灯光、车载视频等,以便后方可以通过软件直接看到现场情况;调试好后装车随时准备出发。
  到了现场,如果没有下雨,要顶着闷热的天气,对辖区之内易积、滞水点进行前期检查,重点道路、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是检查的重点。
  韩仕权的作业范围是海淀区知春路一带,从三环路蓟门桥往北,四环路学院桥往南,西至万泉河路,东到西土城路,知春路东西区域,都是他这个小型处置单元的抢救范围。光是知春路东西区域道路两边的连排雨水箅子就有上千个。
     “有时候雨水箅子会被清倒的垃圾堵上,如果上面有车辆停放,就更不好清理了。这时我们只能钻到车底下把垃圾掏出来,以便下雨的时候使雨箅通畅。所以特别想呼吁社会车辆停放的时候,尽量闪过雨水箅子,就是轮胎别压在上面就行,这样我们清理雨水箅子的时候能快速一点,也能减少水流不畅的隐患。”
  “最怕的就是短时大风暴雨冰雹。”韩仕权说。今年端午节,6月10日那天,不少人在朋友圈晒出了大个冰雹和狂风暴雨。那天,韩仕权和爱人正带着孩子在朝阳公园玩儿。中午11点多接到单位发来的备勤令,他便叮嘱爱人带好孩子,自己直接去了单位。
  当天14时开始备勤,14时5分出动到现场,14时40分左右雷电暴雨瞬间开始。“大风、冰雹,都是导致雨水积滞的主要原因。大风一来,树叶掉一层,再加上冰雹把树枝往下砸,根本来不及清理!管线再好,水下不去,也不管用。”风雨大作,刚清理完的箅子转眼又被树叶糊了。尽管狂风暴雨砸在身上,但他们片刻不敢停歇……
  当天15时5分,雨停了,太阳就出来了。路上还有积水,韩仕权和同事按积水深浅继续清理着雨水箅子,把水慢慢放下去。身上穿着雨衣、雨裤、雨鞋,弯腰用手清理树叶树枝,往塑料袋里装。雨停后更难受,下面趟着雨水,上面曝晒着,雨衣闷着。当天直到将近17时,积水才彻底排除,韩仕权和同事们终于可以回到单位喘一口气了。“回到单位,一瓶矿泉水一口干了。”韩仕权说。
  印象深刻的还有去年8月7日,也是这种情况。那天,到了下班时间,韩仕权刚要回家,一抬头看到北边天黑了,心想走不了了。这时候防汛通知就来了。那天雨量更大更长,水跟树叶都往雨水口流,韩仕权跟同事在只能风雨中通过喊话来分配工作。处理了一个半小时,刚完事儿,又接到西土城路积水的报告。当时正赶上晚高峰,路上堵车,他跟同事推着液压动力站从学知桥一直走到西土城路,所有箅子都被车压住了。“我们一边打电话找车主,一边趴着拿钩子扒拉树叶。”晚上10点多才回到单位。还没坐稳,热线电话又来了,韩仕权跟同事再次出发了……
  那天,气象台预报说第二天白天可能还有雨,当天晚上大家又把西土城路、北土城西路两条路的雨水口清了一遍,直到8日凌晨6点多才回到单位。
  “当时一脱鞋,把水倒出来,雨鞋磨的带关节的地方都破皮了。当时我想,虽然我们不是军人或武警,但我觉得我们这支队伍还行!”
  工作时间不规律,一到下雨肯定不在家。对于从小怕打雷的媳妇,韩仕权多少有些心疼:“但是没办法,咱们干的就是这份工作。” 
  汛期是全年工作中最忙最累的时候,既要考虑周期养护工作,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等灾害天气。每年这段时间,大家都休息不好、吃饭没规律、长时间在户外备勤,“每逢汛天瘦十斤”是队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韩仕权说:“这是责任。身为一名排水人,必须全力守住自己的辖区,保卫城区不受雨水侵袭。同时我也挺自豪,虽然平时工作脏、累、臭,但是一到汛期就觉得自己像城市的守护者,一声感谢,一个赞扬,心里也挺暖和的。”
 
  凉水河管理处工程科科长
  石海贤
  “小防汛办”的女掌门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凉水河管理处的工程科承担着整个管理处的综合计划、防汛业务、工程管理等主要业务工作,摊子大,任务重,点多面广。石海贤就是这个大摊子的责任人。在汛期,这个科室也被称作“小防汛办”,也是汛期任务最重最忙的科室。
      在汛期,预报就是命令,雨声就是号角,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每天,石海贤早已习惯了早早地来到单位,随时做好应对准备。接报水情、监测河道水势、调度抢险队伍、排除河道险情等等,是她和科室同事共同的工作职责。“一见下雨,科室不管是老同志还是新同志都主动上岗,这是我们面对冰冷的雨水时,最暖心的一股力量。”采访中,石海贤一直强调,“不要报道我,我一个人完成不了防汛任务。”
      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工程管理科荣获了局青年文明号、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水情报汛业务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而她个人则是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优秀建设者铜质奖章获得者,是北京市平安奥运迎汛安全保障工作和抗击7·21特大自然灾害先进个人。
      虽然已经时隔4年,石海贤还获得了“7·21”先进个人,但“7·21”的阴影仍深深刻在她心里,甚至在女儿心里也留下了阴影。
      石海贤和爱人都在水务部门担任防汛业务工作。每当接到降雨预报,夫妻二人就纷纷各奔单位了,而他们年幼的女儿,只能留给老人照顾。
     “7·21”特大自然灾害当晚,雨越下越大、凉水河河道水位不断上涨,就在调度城市南分洪排水最紧张的时刻,石海贤突然接到了女儿打来的电话,孩子哭着说:“妈妈你在哪儿啊?你快回来!家里进水了,还停电了。特别黑,我害怕!”听到这话,石海贤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但面对瓢泼的大雨,她冷静而又果断地对孩子说:“遥遥,别怕,你和姥姥赶快离开家,到附近的宾馆去,家里什么都不要管。”这样的进水情况,对于那个处于半地下室的家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石海贤是水利专业的,她深知断电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触电,更可怕的是室内积水超过30厘米,门就打不开了,母亲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强降雨还在持续,各种紧急情况的信息不断传来:人民渠、新开渠河水漫溢,干流水位超过河道设计标准,大成桥桥区发生大面积水毁……这样的情况对每一个人、对水利设施和城市安全来说,都是一场考验。石海贤作为年轻的防汛办负责人,此时此刻,她来不及多想,没有犹豫,始终坚守工作岗位,有条不紊地指挥防汛调度,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雨过天晴后,她和爱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此时她的家已是满地污泥,一片狼藉了。但是他们来不及清理,来不及休息,夫妻二人又双双投入到善后工作中去了。
      说起母亲和孩子,石海贤是愧疚的。因为她的夏天,就是防汛!防汛!防汛!她只能对母亲和孩子说:“既然选择了水务,在困难面前就不能退缩,为了大家的平安,我们只能舍小家为大家。”
      采访结束时,石海贤对记者说:其实说起这雨啊,水务人对她是又爱又怕。爱它,是因为北京太缺水了,看着檐下连成串儿的雨滴,怎能不欢悦。而怕它,是暴雨成灾,河道无法承载太多的雨水,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可雨水再大怎比水务人的决心大,水位再高怎比水务人的斗志高,我们的责任是运筹帷幄,变水害为水利。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