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7-21
作者:
来源:
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职工
丁志强
难忘没水、没电、没信号的
四天三夜
□本报记者 边磊/文 通讯员 魏星/摄
潮闷的天气下,穿着防护严密的工装,戴好帽子面罩,埋头清理道路边沟、管函、雨水箅子、打理边沟长草……这是一名道路养护工人的日常。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使命:雨季防汛。
在房山良乡地区,300多公里的平原道路上,北京市政路桥养护集团七处第一专养段段长丁志强正驾车巡视。这一专养段包括5个道班、3个绿化班,平均每个班都要负责百十来公里道路的养护、防汛工作。
“收到雷电黄色预警,所有泵站就得有专人值守,一个泵站两个人;所有可能发生积水的路段需要有专人进行交通疏导,一般一个路段是四个人,每个方向两个人看护。一旦真下起雨来,需要劝退群众的话,一个人干不过来。”丁志强说。
进入雨季,24小时备勤成为养护工人的日常状态。不下雨的时候,要清理边沟疯长的杂草。虽然在郊区,30多度的高温下,穿着长袖衣裤,曝晒、湿热交替袭来,考验的是人的体质和毅力。草不能不打,不光是为美观,一旦下雨,高草会造成阻水,这是造成积水的直接原因。
“养护人员特别辛苦,不是坐在办公室吹空调的工作。一到这个季节是最忙的。假如5点半下班,天上来以后,接到预警,还要调动养护人员进行看护,赶上连轴转了。”丁志强说。
今年有一场雨让丁志强印象极深,当时他在官道地区盯守,那是一个周末,良长路上,瞬间降雨量达到42.6毫米,成为北京市瞬间降雨量第一高。
“但是没出什么事儿,当时接到公司养护部雷电黄色预警,我们所有5个泵站、几个积水点都直接派人过去看守。我们一直守到第二天早上5点,没出什么事儿,这也挺欣慰的。”
让丁志强印象最深的,还是7·21那场大暴雨。
当时他在第二专养段工作,负责房山区长沟镇地区的道路养护,那是半山区、半平原的丘陵地带。当时丁志强管辖2道沟,一个是十渡,另一个是黄山店。都是汇水的河道,道路几乎贴在山脊河道上。
那天的情景,丁志强记得特别清楚,印象深刻到现在提起还历历在目:“那天赶上十渡下来的洪水了!之前下午下雨,山体有点塌方,我们在山里清塌方,清完就回不来了!千河口桥被暴雨冲断了,一条水‘呼’地下来了。看见这种情况,我们就回去了。第二天一早又到千河口桥,看见水下去了,我们就赶紧开车出来,当时立刻向集团上报,集团调人员,连夜搭桥。桥搭通后我们又往里走,因为十大路西河二桥也断了,我们又去那里修便道;紧接着又修大沙地桥,桥头两侧的便道。最难过的是大沙地桥,那四天三宿,跟外界没联系、没信号、没吃没喝、没地方睡觉,但是很快打通了道路,车、人都能通过,我们也松了一口气。全算下来,将近一个礼拜,我们一直在抢修道路。”
天热、潮湿、蚊蝇多,白天、晚上连轴转,没水、没电、没信号,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下,三四个人操作着机械设备,就地取沙石料回填被冲垮的路基,以使道路尽快恢复通车。能够沟通、想办法的,就只有身边的两三个人。
没有饭吃,就到附近村里的老乡家里买些馒头,就着凉水吞咽;人员倒班上岗,谁困了累了,就到自己的车里合衣打个盹儿;需要与集团联系,开车跑到15公里以外打电话联系,还不能经常跑,怕油耗光……洗澡是甭想的事儿,被蚊蝇叮咬最后也成了习惯……
“当时周围的情况很糟糕,就跟今年南方的大水一样。那路,有的冲得只剩下一半了,有的全冲塌了。河道里泡的车多了,家里东西冲得乱七八糟的。马路上光污泥就有三四十厘米深!可是当时也没功夫想别的,就想着赶紧把道路抢通,让老百姓赶紧能通行。心里也怕,怕再下大雨,那就太危险了!”
当时,被阻断的群众也有不满的声音,有人一直在声讨为什么路还不通、人还不能回家。丁志强和同事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人员、机械已达满负荷运转,又要保证质量。面对不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埋头默默修路。早一分钟通车,就能让被阻断的人早一分钟回家。
“7·21之后,我们各种机械设备都配齐了,配得特别全。现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信息化的手段也能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哪段有积水,就到那儿掀开,及时把水泄下去,所以未来应该更安全!不过,请群众们放心,我们会一直守在一线,确保群众的安全,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密云区太师屯水务站站长
王海江
雨点就是命令 24小时坚守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采访当天,密云下起了小雨,密云区太师屯水务站站长王海江不时地看看电脑上的监控图像,实时监测着辖区各地的降雨量……“进入汛期,我们的工作就非常忙,特别是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大规模降雨。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工作上,一点都不敢松懈。”短暂的采访时间里,王海江还忙着用电话布置工作,随时与其他联动部门联系。
“我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状态。对于我们水务人来说,雨点就是命令,大雨天气更是24小时到岗待命。”王海江笑着说,因为他们的背后是辖区三个镇,63个行政村,6万多名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太师屯水务站所辖区域共计440平方公里,其中涵盖三个小(2)型水库,一个安达木河流域的中型闸和十余个塘坝。“我们地处密云北部山区,属于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区域。所以,现实情况对我们的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王海江告诉记者,水务站就像防汛工作的参谋部,需要给区域防汛工作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和论证。
每年汛期来临前,身为站长的王海江就要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所有的蓄水建筑物进行巡查,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王海江说,只有在汛前做足了准备工作,才有信心在雨季中抵挡自然灾害的降临。
当然,除了汛前巡检,在6月1日到9月15日的汛期内,巡查工作也会加大密度。王海江告诉记者,他用从事水务工作25年的工作经验得出结论,“这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赛。”
去年夏天的一次强降雨,学各庄村的排水沟内水量过大,冲击了两旁的公路,威胁到了路边的百姓住宅。“当天傍晚,接到该村村主任的警情汇报,我和副站长二话没说,就赶到了现场,设计安排解决方案。”王海江回忆,当天晚上9点钟确定了用搭建防护坝的方式缓解水量冲击。经过两个多小时在雨中的艰苦奋战,才将2000多个装满沙土的编织袋筑起一道防护墙。
“每年汛期,都会发生类似的抢险工作,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小问题迅速化解成没问题,避免险情升级。然后最快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王海江笑着说,他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工作也是非常神圣的。
在王海江心里,装满了汛期里各种繁杂琐碎的事情,辖区水库、塘坝是否还存在安全隐患?防汛避险明白卡都下发了没有?老百姓安全避险的路线掌握了没有?……涉及防汛工作的大事小情,他都细心过问。
在王海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很多文件,但厚厚的联络本是他最常用到的。“不定时地联系身在一线的险村村干部、掌握水库最新蓄水量等实地情况,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王海江说,水务站仅有17名职工,要照顾三个镇域内的所有水务防汛工作,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王海江的爱人也同是水务人,两口子的汛期几乎都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忙,对儿子的照顾就难免不周。去年孩子高考,我们建议他学习水土保持专业,但孩子却说,‘已经看多了水务人的辛苦,不想再从事这个行业了。’”王海江笑着说,他也理解孩子的选择。
现在,正处暑假,刚刚大一的孩子从外地回来了。他没有其他同学那样丰富的亲子活动,王海江多少也有些愧疚,但孩子似乎也已经习惯了雨天冲出家门奔向工作岗位的父母的背影。
“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在水务系统里有很多。汛期里,大家都牺牲了很多合家团聚的机会,冒雨返回工作岗位。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热爱工作,更是心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并不太善言辞的王海江,把辛勤的付出融汇到了25年的工龄里。他说,“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坚守的,未来也会这样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