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6-06-02
作者:
来源:
把握机遇 塑造全新的自己
——职工下海创业故事
如今,“创业”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热词。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岗位上是优秀职工,工作出色;面对机会,他们勇于把握机遇,敢于塑造全新的自己——创业。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五位职工创业者,倾听了他们的创业故事。这里既有他们创业历程的艰辛,也有他们创业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更有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给他们带来的精神超越。
返乡青年开启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
孔博 密农人家创办人
平头、小眼睛、一副无框的眼镜很低调、一米八左右的大个子……第一次见到孔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外表、低调、勤恳努力的态度,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是一个拥有40多名职工、年销售额超过千万的企业老板。
孔博1986年出生在密云河南寨镇两河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他的创业项目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叫做“互联网+农业”。而他起步的契机正好是被称为电商产业发展元年的2012年。
这一年,已经在北京市区一家外企工作三年时间的孔博,放弃了年薪超过11万的好工作,决心回家乡做事业。“我是密云人,在市区工作,只能租房子。结婚后,我在密云买了房子,上下班共计4个多小时的车程,让我觉得疲惫,又浪费时间。”回想起当年下定决心返乡创业时候的心情,孔博笑着说,“年轻,敢想敢干,所以我就开始了。”
在创业项目开始前,孔博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工作。密云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孔博发现,因受到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及销售渠道局限等因素制约,优质的产品却往往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
“我对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所以和妻子一起辞职,回家干农业。”孔博说,虽然创业之初也听到了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声音,但“蜜农人家网店”还是登陆网络电商平台。
创办网店之后,孔博就在农村老家附近村子里进行采购,然后通过网店进行销售。因为没有做生意的实战经验,孔博只能慢慢摸索着干。为了聚集人气,他还代销过密云一家老品牌方便面。“卖别人的品牌,总是受到很多局限,所以后来我决定做自己的品牌。”孔博说,后来他成立了北京密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密农人家”品牌。
“我们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产生订单,然后按需从合作农户那里采购优质无公害蔬菜、禽蛋肉类、特色水果杂粮等,进行检验、加工、包装后,快递给消费者,这是主要的运作模式。”孔博告诉记者,看似并不复杂的过程,其实倾注了他们很多心血。
走在公司的文化墙前面,孔博指着一些照片告诉记者,从开始坐公交车收菜,到后来拥有了第一辆电动车,而现如今公司已经配备了4辆货车去收菜。这些照片背后是他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
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和品质,如何做到优质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在随着发展慢慢破解。回想起创业之初至今,不善言谈的孔博没有说什么艰辛与困苦,他把过程的难,归结为自己做的不够完善,不够好。
所以,在品质要求方面,孔博鼓励和支持农户种植高品质的蔬菜,他高价收购这些高品质蔬菜,通过技术支持和检测,来确保自己的优质品牌。现如今,密农人家以北京市场为核心,辐射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杭州等地市场,销售无公害蔬菜、禽蛋肉类、特色水果杂粮等主要产品。目前共拥有会员36000余户,其中80%集中在北京市区。
努力终究会有回报。2012年,密农人家的销售额就已达75万元,2013年150万元销售额、2014年350万元销售额、2015年1080万元销售额。“四年来,我们的销售额保持150%以上增长。”孔博笑着说,2016年,他们将预计完成销售收入2500万元。
除了销售数字的变化,孔博的公司办公场所、公司人员规模也在不断变化。“变化每天都有,这让我很兴奋。”孔博说。
创业之初,孔博没有想到自己的事业将帮助那么多不了解市场而盲目种植的农户,但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了市场经济下新的生存法则。
前不久,一个种植西红柿的农户,找到孔博,希望他帮忙处理大棚里长出的巨型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很大,没有卖相,口感也一般,虽然产量大,但非常不适合作为产品销售。”孔博很直接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让他思考更深远的是,应该有这样的企业,可以引领不了解市场的农户,进行有计划的种植和生产,建立互助、互利、互信的合作关系,开启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而密农人家就在这样做。四年来,密农人家本着“诚信经营、回报家乡”的理念与密云区境内50余家肉、蛋、果蔬、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约1000元。
“看着身后的职工和一起合作的农户,我才渐渐发现,自己的责任重大,觉得自己也背负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孔博说,他有造福家乡的宏伟目标,“有压力,也有决心。”
在孔博的规划中,密农人家将成为密云区面向北京市区的农业一站式门户平台。其中包括初级农产品、农村手工艺品、农村休闲旅游。孔博觉得,现阶段,他仍然处于创业阶段,所以他低调做人、扎实做事。
作为正在创业路上的人,孔博告诫即将创业的青年朋友们,“总要有人去做那些有价值,但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密农人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