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评
2016-04-16
作者:
来源:
大学“限客”
考验高校管理智慧
□刘建国/文
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高校校园对外开放是否影响了自身正常教学?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向社会敞开?高校的开放属性又当如何维护?(4月12日 中新网)
不可否认,如今一些高校的校园,俨然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秩序,而且还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然而,高校又是应该秉持兼容并包的精神,假如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将游客拒之门外,也与高校的价值功能定位相冲突。那么,如何在游客与高校之间找到利益平衡,显然考验着高校的管理智慧。
现实中,某些高校为应对过多的游客,采取了诸如禁止入校、收费参观等方式。面对此种管理方式,很多人甚至认为,诸如世界名校哈佛、耶鲁、牛津等,都是允许自由进出的,并没有给予严格的限制。不过,国内的高校却面对着迥异的情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游客的数量实在过多。举个例子,每年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每天都会迎来数万名游客,校园的承载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游客制造花雨、在草坪就餐等等,必然会对整个校园带来严重影响。
其实,世界名校哈佛、耶鲁等,所谓的开放访问并非没有限制,而是附设了一定的条件和门槛。比如,哈佛大学明确规定,如没有官方人员陪同,所有大楼禁止公共访问;为了维护宿舍楼和教室里学生的隐私,参观者禁止对宿舍或教室拍照。再比如,在牛津大学,参观校内的某些学院,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参观费,该费用最终用于学院维护。如此之下,对于依赖公共财政运转的国内高校,就更加没有理由不对外界开放,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开放。
应该说,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具有自身的属性和特征,无法完全借鉴和复制国外高校的管理经验。那么,就国内高校而言,就应该在公共属性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管理的精细化操作,求得高校与公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比如,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对游客群体进行分类,采取预约式参观模式,在不同的时间段、区域等进行提前安排和部署。再比如,对于入校参观的游客,也可以设置游客黑名单,通过权利的限制倒逼游客自律意识的提升等等。
学校“限客”,说到底正是管理思维滞后的表现,片面的将日常管理定位于粗放式标准。对于游客,应该呼吁他们遵守校园秩序,不要让高校背负太多的负担和压力。但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转变管理思维,多一点管理智慧,多想想如何实现高校围墙内外的和谐相处和互动。
“最牛”减速带
208根钢筋组成
4月9日,重庆九龙坡一小区外马路现“最牛”减速带,由208根钢筋组成,看得人眼花缭乱,场面壮观。
点评:为了让车辆减速,也是蛮拼的,把这么多钢筋铺在路上,速度可能会减下来,但会不会引起别的事故呢?
沈阳一停车场
惊现“坦克”
4月10日,辽宁沈阳,一辆“坦克”在停车场中如鹤立鸡群。据了解,此“坦克”为近日停放于某商场门前广场的坦克外壳。
点评:这个假家伙,做得也太像了,吓死宝宝了。
小伙摇树枝造花雨
只为女友开心拍照
4月10日,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内正值樱花盛开,一名小伙子为了让女友拍到樱花花瓣散落的图片,抓住树枝摇一摇,来一场人造的花瓣雨,让女友自拍个够。
点评:樱花落,满地伤,女友是笑了,樱花树哭了。
高空中修电线
惊险如走钢丝
近日,福建迎来强降雨,山区水汽笼罩,云雾缭绕。为检修线路,电力工人需爬上高塔,手扶导线,行走在仅几厘米宽的导线上。有风吹过,身体不时摇晃……尽管他们都是具备高空作业证书的专业人员,但让人看了还是不禁捏把汗。
点评:高空作业真是十分的惊险,这些电力“蜘蛛侠”才是真正的英雄。
纽约清洁工扫地30年
收藏废品造“博物馆”
Nelson molina是一名纽约街头的清洁工,从事这项工作30年。对于他来说,清扫马路的工作简直就是一场寻宝之旅,他总能在工作间隙从垃圾桶或者街边角落里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小物件,从球拍,到乐器,甚至还有一些电影放映机。他把这些捡来的“宝贝”都存放在一个仓库里,三十年的时间,这件仓库里堆满了捡来的收藏品,经过分类和整理,仓库变成了一间“博物馆”。
点评:别人眼中的废弃物,在他的眼中却成了“宝贝”。可见,只要肯用心,“宝贝”到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