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图评

2016-03-05 作者: 来源:

  不讹人不推责
  书写两好传奇
  □石南/文
  24日,郑州一位老人等红灯时不慎被一辆汽车压住脚面,车主立即下车召集路人抬车救人。车主坚持要将老人送医检查,但老人婉言谢绝。车主多次询问老人无碍后,掏出200元钱。老人却拒收,称“我不能收你的钱,弄得跟我讹人哩。”最后,车主强行将200元钱放到老人的车篓,并给老人留下自己的电话,“你回去之后,有啥不舒服的,随时都给我打电话。”(2月25日《大河报》)
  读了这个故事,很为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所打动,也很想说点什么。
  这是一部新的传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对比性,尤其是在当下经常负面新闻的语境下。在网络,很多负面新闻常常被挖掘,被放大,比如女孩儿当街被猥亵,七八个人见了也没人上前制止;再比如公交车不让座挨打让座也挨打;还有,老人摔倒了要讹人,遇到此事躲着走,要扶人也要先拍照……
  不错,树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何况人口众多社会浮躁。这些新闻抓人眼球,增加点击率,当然,其中不乏谴责,也包含让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重视之意。如果说坏事情既可以让人得到教训,但也可以让人学坏,尤其是处于可塑期的孩子们。而与之对比,榜样的力量则是无穷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好人好事。
  这里其实存有两个标杆,一个是被压了脚反复拒绝到医院看病,并称绝不讹人还坚持不收车主200元的老人;一个是无意压了老人脚除了请求大家帮忙抬车救人,还一再坚持要送医院检查最后被老人拒绝后死活送上200元钱并留下电话的年轻车主。一个不讹人,一个不躲事,是一枚硬币美好的两面,一幅风景的美好两点。
  中国有句古语,叫两好合一好。两好合一好,按我的理解,第一,是双方都好,都谦谦而彬彬;第二,是这种好互相感染与传染,荡气回肠;第三,最后皆大欢喜,成为大好,比如因此结识、结交、结缘。一句话,是双方都因友好的态度和行动构成两者间的良好关系。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亮点,当时老人的左脚背正在车胎下面,无论车辆前进还是后退,都会对他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车上的两位小伙子决定抬车救人,“车太重了,俩人第一次没抬起来。” 后来,车主喊了一句:赶快来帮忙救人,不少市民“呼啦”一下围了上来…… 
  遭遇意外车祸,老人想到的是别人的不易,车主则勇于担责、敢于担当,而热心市民则是无私伸出援手。一场小小的意外,成就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一段佳话。这,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难道不能感动中国?
 
  村民请“巫师”治病
  被装木桶热蒸身亡
  2月27日晚,四川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渔龙村三组李某,由于患病多年,家人请来当地“巫师”樊某和胡某给她“驱鬼治病”。于是,李某被“巫师”装进密封的木桶内,用柴火加热进行热蒸。李某的邻居听到惨叫声后,赶到现场,将李某从木桶内抬出来,并立即联系医生。医务人员赶到后,没能挽回李某的生命。目前,樊某和胡某已被控制,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点评:有句话叫“千万不要死于无知”,有病就应该上医院看病,让“巫师”治病,不但治不好病,还会死于非命。
 
  合肥一盲道
  两三百米拐44道弯
  近日,有市民吐槽,在合肥市高新区天柱路,一段不到300米的盲道,竟弯弯绕绕的“拐”了很多次,光90度的直角弯就有44个。原本就出行不便的盲人,如果走在一条 “拐弯抹角”的盲道上是什么感觉?
  点评:盲人出行不便,走在马路上,盲道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可像这种盲道只会给盲人添乱,当初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雕塑破大窟窿
  成行人垃圾箱
  上海南京西路延安中路口一座“排队候车”的人物雕塑是申城都市生活的写照,可这座已近10年的雕塑如今破损严重。有的地方破成大窟窿,成了路人随手丢弃垃圾的“废物箱”。
  点评:原本应该是文明象征的雕塑却变成了垃圾箱,这让人情何以堪。雕塑有了破损,管理者为什么不及时修补,反而让它伤上再加伤?
 
  兰州设立
  环卫工“爱心驿站”
  2月29日,兰州街头设立环卫工人“爱心驿站”。该驿站里面不仅配备了供环卫工人休息的桌椅,还配备了微波炉、暖水壶、报刊架、一次性水杯等生活用品。
  点评:设立环卫工人“爱心驿站”可以让环卫工有一处歇脚的地方,此举值得点赞。但最重要的是,“爱心驿站”要能够长期地维持下去。
 
  男子扮超人
  护送“蝙蝠侠”女儿上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小女孩儿菲比非常喜欢蝙蝠侠,希望在学校的“超级英雄日”能够打扮成蝙蝠侠去学校。但是又担心自己被同学嘲笑,所以一直把愿望默默地埋在心底。但是,当她的老爸知道了女儿的这个愿望后,他毅然决定扮成“超人”护送女儿上学,来安抚女儿的紧张情绪。
  点评: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梦想,许多人怕被别人嘲笑而放弃了,而这个女孩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好爸爸。其实在很多孩子的心中,老爸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