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情趣

2016-02-27 作者: 来源:

  徐汶静:情迷绢花40年
  假花可以乱真
  □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陈艺/摄
  “一朵朵花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民间工艺大师——北京绢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汶静。
  徐汶静自971年自学校分配至北京绢花厂工作,40多年一直坚持绢花的创新和设计工作。
  北京绢花俗称“京花”,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传统民俗的“老玩意儿”。
  它是以江浙一带纯丝绸等为原材料,经过上浆、凿活、染活、握瓣、粘活、攒活等各道工序精制而成。
  北京建都800余年来,绢花即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宫廷用品,从唐代著名《簪花侍女图》中就能看出贵族妇女簪花的情景。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也以此为名。绢花艺人们世世代代经过师傅带徒弟、父传子等种种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制造着人们最喜爱的人造花。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艺人们手与脑辛勤的制作过程中,绢花传统手工技艺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走向精致,甚至以假乱真,真假难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绢花看似简单,实际上这门手工技艺是一种刻骨铭心、呕心沥血的文化积累。从唐代新疆吐鲁番出土的绢花实物,就可以证明它是以无数辛勤劳动者为基础,以全民族的文化艺术意志为蓝本,展现着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的心路历程。” 徐汶静感慨地说。
  徐汶静进入绢花厂绢花设计室后,拜老艺人为师,每天跟他们朝夕相处。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她逐步掌握了绢花传统的技艺,手艺越发炉火纯青。
  “我做的月季《古城春色》和菊花《贵妃醉酒》分别获国家级百花奖金、银杯奖项。我多次做月季、玫瑰、牡丹、菊花、碧桃及各种山花野草,参加全国省市级工艺美展和赴国外展览,均获得多种奖项并得到好评。” 徐汶静自豪地告诉记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单有传统技艺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和市场的要求,传统手工艺在继承的基础上需要创新和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和日本国际手艺学院的技术交流,徐汶静学习了花道技艺并多次参加插花艺术班的深造。
  “人们称插花为心灵的使者,插花则是花与艺术的结合,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我现在的作品,基本上是传统手工绢花与现代插花手段相结合的艺术效果,与鲜花插花有着本质的区别。所需的主花花材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做出来,通过颜色造型,表达完美的艺术,这在以前绢花行业中是没有的。”
  如今退休十多年,徐汶静六次参加北京工艺美术大奖赛,共获得银奖两次,铜奖两次,优秀奖两次。她多次随文化部门出访欧洲、亚洲和台湾等地区。
  在展演活动中,很多国际友人围在她的桌子前,细细观赏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绢花制作流程,看着她左手带着酱子板,把握好的花瓣整齐地码放在上边,用红纸包好的纸骨朵往上一层层粘花瓣。转眼间一朵以假乱真的红玫瑰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觉得非常神奇,非常有意思,连连竖起大拇指说:“Pretty good”,认为中国的民间艺术太美妙了!
  “尽管语言不通,但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中,完全能感觉到北京的‘老玩意儿’在国外非常受欢迎。东方的民间艺术,尤其是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徐汶静激动地说,“干了几十年的绢花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爱北京绢花,我爱中国传统手工艺,我爱中国工艺美术,我要把从师父手中学会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代人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