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情趣

2016-01-16 作者: 来源:

  小葫芦上“描绘”大千世界 
  ——记北京金鹰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干事么会明
  □ 本报记者  阎义 文/摄
  记者认识北京金鹰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干事、55岁的么会明有十几年了,只知他喜欢摄影,在开会、外出旅游时,总是端相机热心地给别人照相。有一天,北京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会副主席,也是么会明的好朋友岳晓燕对记者说:“老么画葫芦,画出了名堂。在2014年底,他的葫芦画作品《观音》获得了中国(天津)第一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烙画展的金奖。”听到岳晓燕的话,记者很惊讶,“老么,还有这本事?”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那个“陌生”的么会明。
  地震棚里拜师学画画
  练工笔画奠定烙画基础
  记者走进么会明的家。5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挂满了形态各异的干葫芦、烙画葫芦,仿佛是“葫芦展”。烙画葫芦没有绘画功底的人一时半会儿是做不好的,么会明也是这样。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么会明搬进了自搭的地震棚。他在各家地震棚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人正在地震棚外写生。他悄悄地站在这个人的后面观看。么会明说:“他画的头像吸引了我,绘画水平挺高的。”这次偶然的相遇,让么会明喜欢上了绘画。画画的这个人正是画家王世军,也是么会明学习美术的启蒙老师。么会明向王世军提出了向他学习画画的请求。王世军看到么会明执着的态度,难得还有主动学习的孩子,便答应了么会明。拜王世军为师后,么会明在向王世军学习绘画的基础上,自己也花不少功夫钻研绘画。之后,王世军又给么会明介绍认识了贯会学、杨京南两位老师。么会明在这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绘画水平有很大提高。
  1980年,么会明高中毕业后,来到了金鹰公司当工人。但他仍割舍不下对画画的喜爱。1985年,么会明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并通过了专业课考试。但由于多种原因他没能走进这所学院美术系,使他抱憾一生。么会明把这爱好埋藏在心里,付诸在行动中。工余时间,有空就写写画画,参观各种美术展览、逛书画市场。2000年,么会明被调到公司工会做宣传工作。这期间,他在工笔画上下了一番功夫,练就了精细、灵动的绘画笔法,奠定了烙画的坚实基础。
  第一个烙画葫芦作品
  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2013年春节,么会明到姐姐家拜年。姐夫颇为自豪地拿出自己的烙画葫芦作品在么会明面前展示。么会明看到姐夫的烙画葫芦作品,很不以为然,他对姐夫说:“用不了多长时间,我给你画一个比这个更好的烙画葫芦。”么会明曾看过烙画葫芦,自己没想过动手。姐夫这一“炫耀”,“刺激”到了他烙画葫芦的神经。回家后,他找了一个普通的烙铁,又买了一个干葫芦。只用几天的时间,他的第一个烙画葫芦诞生了。他拿着这个精致的烙画葫芦给姐夫看。姐夫惊呆了,令他们对么会明刮目相看。
  么会明走入烙画葫芦的门,像是着了魔。他下了班吃完饭就到书桌旁,有时一坐就是几小时。有时,他半夜起床烫葫芦,烫一会儿困了再去睡觉。么会明最初用的是普通电烙铁,他认为,烙画的效果不好。现在,么会明用的是专业的烙画烙铁——多功能调温烙画机。他还用电炉丝做了很多“笔尖”。他说:“总觉得买的没有自己做的好用。”
  么会明的同事王春利也爱好烙画葫芦。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么会明感激地说:“有时贯会学、杨京南两位老师也给我从专业绘画的角度指点,提出更细致的建议。”
      记者看到,在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美术类书籍,还有上百张烙画葫芦的素材图片。他说:“我常去十里河、潘家园偷师学艺。你看这蟋蟀作品,就是我偷学来的!”之前,他觉得自己画的蟋蟀不够壮实,精气神儿不足。偷学回来后,这蟋蟀就“神气”了很多,巨身修尾,形若土狗,方首、长胫,“斗劲儿十足”。
  么会明认为,烙画葫芦有四个要领:稳、准、轻、慢。一开始,他并不能很好地领悟。随着不停地画、学,他才渐渐有了体会。稳和准比较好把握,但轻和慢,“还得且悟。如果再能将创意和寓意融汇其中,那便是极好的了。”
  第一次参加画展作品获金奖
  烙画中体悟到生活乐趣
  如今,一般的素材,么会明可以直接动“笔”,大型的或难度大的,还需先在葫芦上用铅笔描几下。“你看这个以猫为画的葫芦。小猫的毛是一根根画出来的,即使在放大镜下,猫毛也柔顺而不杂乱,最细密的地方得画六七遍,而且小猫的眼睛也非常‘高贵冷艳’。你看这只猫不比养活一只容易呢!”么会明开玩笑道。
  烙画葫芦能给人带来惊喜的也就在它的创意,能否将葫芦自身的特点和烙画取材、画工等因素全部融会贯通是关键。所以,有一些长得不好看甚至有疤的葫芦,只要能将它的缺点加以利用,反而会成为特色。在么会明众多的作品中,有一个“其貌不扬”,却深得他喜爱的作品。“这个葫芦本来发霉了,我就借着这个霉斑画成了花瓣,还有一个斑给加工成了月亮的倒影”,清秀的花瓣在月光下孤芳自赏,水中的鱼儿在追逐月亮的倒影,一切相得益彰,画境充满诗意。
  2014年年底,么会明带着《观音》、《扁葫芦》、《如意图》三个作品参加中国(天津)第一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他的作品《观音》获得了艺术节烙画展的金奖。他在艺术节结识了不少烙画大师。他说:“花了两年的时间在葫芦上烙画,不论在取材还是画工上,我都领悟到了一些东西,但也有困惑,不知该不该这样求专求细下去,也不清楚如果继续走下去,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想到艺术节上开开眼。这趟天津之行,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明确了接下来的路。老师们认为我有绘画基础,应该沿着专业的路子做细,这样作品才能经得住推敲。当初,虽然只是玩玩,但越画就越希望更完美。”么会明准备把“专业化”的道路进行到底。由疏远到亲近,由爱到痴,在与烙画葫芦的“交往”中,么会明也体悟到生活的乐趣。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