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
2016-01-09
作者:
来源:
校 徽收藏家
□ 本报记者 万玉藻 摄影报道
康明打开两个特制的黑色书包,书包内一片片软布隔层上别满了全国各地大学的校徽,他把刚刚淘来的另外几枚,按自己的分类别在上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大学主题的收藏。
康明的藏品中除了大学校徽外,还有大学的校报、校史、地图、明信片、扑克等等,只要是和大学文化有关的物件,就是他收藏的对象。
康明1961年出生,因父亲康兰芳先后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任职,所以康明从一出生就居住在大学校园内的教工宿舍,从小就与大学文化结缘。
回想最初的收藏,康明说,“第一批藏品就是我父亲戴过的那几枚校徽,‘文革’期间,老师学生戴的全是‘造反派’‘红卫兵’的袖章,很少见到谁还戴校徽。直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大学老师学生才重新开始正规地佩戴校徽。”戴校徽的人多了,校徽也多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康明的校徽收藏就增加到了60枚,现在已收集到全国各地大学的校徽近300枚。
近年来,北京的各大文玩市场,是康明收集藏品的主要渠道。今年6月一个周末的早晨,康明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看到一套早年的河南大学明信片。当时商贩看出了康明真心喜爱这套藏品,就向他要高价,因价格与商品差距太大,康明没买。在回家的路上,康明内心还是放不下那套明信片,当他返回再买时,得知那套明信片已经卖出,这让康明感到非常遗憾,从那时起只要看到心爱的藏品,无论价格高低,康明都要买下。事后常有藏友指出,这件或那件买贵了,对此康明只是一笑,“就当交学费了。”
在康明的办公室,有三个书柜塞满了与大学文化有关的图书和藏品,以便自己班前班后随手整理。同时,这里也成了单位职工学习交流知识的平台。身为北京市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工会主席的康明,对职工的诉求总是热情接待,常常是下班点一到,就有职工来到他的办公室读书、借书或交流收藏,康明也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讲给大家听。时间长了,职工们就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职工小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