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情趣

2015-12-26 作者: 来源:

  王大林和他的玻璃对儿
  □ 本报记者 乔健/文 周世杰/摄
  百度上这样解释玻璃对儿——
  将字贴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山、申、中……等等,用这样的字组成的对联就叫玻璃对儿。 
  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为偏窄的领域,首创者乃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吴山尊, 他当年的那副联儿是这样写的:“金简玉册自上古;青山白云同素心。” 
  然而,正是由于这副联儿的出现,让二百多年之后的一位京城老人对玻璃对儿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以致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
  这位老人就是王大林。
  今年已经75岁的王大林,生在河北省磁县城关。父亲弟兄三个都是老师。受家庭熏染,王大林很小就爱琢磨事,事事都爱留心。
  那时普通百姓家里的陈设延续的还是旧制:堂屋正面设一中堂——中间是画,两侧是对联。王大林记得父亲屋里的中堂画的是一只老鹰,两边的对联,上联是“为人民服务”,下联是“替社会造福”。祖父屋里也有幅中堂画,画的是幅葡萄,两边的联,上联是:“临吟廿四品”,下联是“大令十三行”。这副联王大林一直看不懂,直到后来读了清末书法家钱坫写的一幅书法作品“诗入司空廿四品;临帖大令十三行”,才恍然大悟。 
  王大林还记得,那时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要自己研磨撰写春联,然后让他和双胞胎弟弟一起贴在大门上。父亲有旧学的底子,书法好,人又好求,所以左邻右舍也都爱找他帮忙撰写春联。父亲写春联,王大林就和弟弟帮着抻纸,一来二去,两个人就都对春联产生了兴趣,没事的时候,时常是一个出句,一个对句。上小学五六年级时,有一年春天,弟弟出了个上联:“春前有雨花开早”让他对 ,他一时对不上来,就把这事儿搁下了,没想到,到了秋天,某日,他看到树上的叶子黄黄的还没落下,突然就来了灵感,随口念出一句:“秋后无霜叶落迟。”
  还有一年春节,他去给大伯父拜年,大伯父知道他喜欢楹联,吃饭的时候就蘸着酒在小饭桌上写了一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注:“一点两点三点”系指“冰凉酒”三字的偏旁,那时的冰字左边是一点),让他对。 谁知道这一对就对了几十年,直到退休, 才知道了那个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有人开玩笑说,王大林生来与玻璃对儿有缘,因为他的名字就是玻璃字,正看反看都一样。其实他真正潜心研究玻璃对儿,始于8年前。
  2008年春节前夕,楹联学会组织书法家、楹联作家到南磨房乡参加首届新春艺术节。在去往的路上说起玻璃对儿是否必须用篆字,如何辨别玻璃字,莫衷一是。因王大林对篆刻略有了解,同行的一位楹联学会领导对他说:你用篆字写写看。他当即允诺“好吧”。从此走上了篆书玻璃字探索之路,没想到一直走到今天。屈指算来,已经8个年头了。
  当今联界已有初步共识,玻璃对儿一般应用篆字书写,且古人已撰写过关于玻璃字的工具书《正反同形篆字汇》,但因未出版,始终未能找到下落。王大林曾求助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一直没有下文。于是,他决心自己动手,开始篆书玻璃字的搜集工作。
  为了增长自己的篆书知识,他开始“恶补”,逛书店,上书市,跑图书馆,向行家里手请教,反复阅读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篆字汇》《简化字研究》《古文字类编》《文字学概论》等数十部著作。为篆书玻璃字搜集、整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6年来,在业内新老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联友、书友的鼓励、帮助下,撰写出《多求便捷,莫忘本源》《篆书玻璃字较多的缘由》等理论文章。辑出篆书玻璃两千余字。并努力践行,创作、书写篆书玻璃联儿等书法作品数十件。其中多幅在报纸、刊物上发表。
  他用了6年的时间写了一本《篆书玻璃字字汇》,为玻璃对儿爱好者架起一座联墨双修的桥梁,目前正在考虑出版的事儿。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