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
2015-11-14
作者:
来源:
“北京爸爸”荆跃和他的藏区儿女
在艺术殿堂里为藏区孩子安个家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文/摄
“叔叔好”、“阿姨,请往这边走”……11月8日,昌平区华彬庄园北侧藏文化园内的盛基艺术学校里热闹了起来,当天学校举办20周年校庆,几个藏族孩子站在校门口迎接客人,很多爱心人士赶来庆祝,60名来自藏区的孩子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之前,这些孩子都住在家乡的福利院。来北京之后,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成为了兄弟姐妹,一同在免费的艺术殿堂里健康成长。
不让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北京盛基艺术学校由荆跃于1995年创办,最多时,学校每年可以获得上千万元的收入。 2008年汶川地震后,校长荆跃接触到了来自藏区的震后孤儿。这些孤儿的命运给荆跃带来了很大的触动,随后他决定对学校进行转型,停止自费生招生,完全免费供这些藏区孤儿就读。
“校长爸爸好!”在学校里,荆跃既是校长,也是这里60个藏区孤儿的“爸爸”。“我相信教育能改变一切,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这是荆校长最常对人提起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从2008年至今,学校共招收了94名来自藏区的孤儿。这些孩子有的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害中成了孤儿,有的则是因为其他原因。
商业学校转型成纯公益学校,随之而来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经济支撑。没有收益,经费从何而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大,让这些藏族孩子们接受精英化职业教育。并且认为我的投入,远远超越了做慈善和公益的范畴。”最困难的时候,在开饭前的几个小时,荆跃才带领着老师凑够饭钱。
“再难,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让孩子们不会失去这个家,受到第二次伤害,并且希望孩子都成为艺术界的精英。” 荆跃说,“还好,学校办到现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要不也坚持不下去。”
既是老师也是家人
目前,除日常的文化课外,学校开了4门艺术课,包括武术、舞蹈、影视表演和声乐。给藏区孤儿一个温暖的家,这个梦想吸引着一批怀揣同样理想的人,张家振就是其中一员。2012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接触学校。“那时候学校特别困难,老师比较少。”张家振说:“因为学校条件不好,又离市区远,老师在这坚持一年就算长的。”
张家振从小学武术,参加过很多选秀节目,还获得过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辽宁分赛区的冠军。2012年,他以艺人的身份过来教孩子们武术。“当时的想法就是做点公益事业,教三个月或者半年。”没想到,这一来,张家振就留了下来。
在生活中,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爱,性格上不爱说话。长时间的相处,他们和张家振产生了感情,愿意向他倾诉。“我们既是师生,也是家人。”措吉祥2012年刚来时一直低着头,一句话都不说。有一次生病了,张家振带着学生经常去医院看望,慢慢的,措吉祥觉得有了依靠,他的心扉也慢慢打开了。
在这里,师生之间除了陪伴,还有一起努力取得的成就。张家振带着孩子们排练的节目,不仅上了《出彩中国人》的舞台,而且获得了第一季全国总决赛的亚军。“比赛完后,孩子们自信多了。”张家振说。
教师于涛以前是一个民族艺术团的团长,他决定来盛基后,解散了自己的艺术团,把设备和服装都带到了学校。现在,他建立了一个由盛基毕业生组成的艺术团。
28名藏区孩子先后考入高校
“你把收到的捐赠物资记一下账。”荆跃对拉姆基说。拉姆基是2008年地震后第一批从藏区来到盛基的学生之一。来北京之前,失去双亲的她和妹妹住在四川阿坝州的福利院里。学校老师去接她们的时候,她们怯生生地,不敢说话。“那时候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会拥有北京的阿爸和阿妈。”
如今,毕业两年的拉姆基已经成为了校长办公室秘书,“我在北京学习了六年的舞蹈,毕业后自愿留在校长爸爸身边帮助他,把他的这项事业继承下去。”拉姆基坚定地说。
多吉节布今年15岁,来自西藏山南,已在盛基待了整整三年。参演《出彩中国人》总决赛表演的经历让他抱定了武术的理想。“从没想过自己会站在那么大的舞台上,那次表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爱上武术。所以,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武艺演员。”
“好在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荆跃由衷地感叹到。目前,盛基艺术学校已经有28个藏区孩子成功考入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65%的毕业生先就业后,一边工作一边读大学,30%的毕业生回到了家乡工作或就业。“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截至目前,盛基艺术学校已先后7次从青海玉树、果洛,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藏区接来孤贫儿童进行养育。
爱心关注学校才能运转
公益学校能运转下去,离不开爱心人士的支持。校庆当天,学校收到了大米、面粉、大豆油等生活物资,还有一个企业带来了孩子们过冬的羽绒服。“因为不断有这样有爱的人,帮学校解决了很多问题。”荆跃说。
这次校庆,企业家李金声带来了50多名各个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此前,李金声专为学校创办了一个“盛基爱心沙龙”,这些人都是沙龙的成员。
“当时就知道学校是公益的,通过与荆校长多次沟通,了解到学校非常艰难。”随后,李金声就在自己办公地方腾出了一间房,办了一个爱心沙龙,专门为学校做宣传。当年,在学校资金短缺的时候,几乎要面临着没吃没喝,李金声发起了一个“万企千元”活动,就是号召每个企业捐助1000元。迅速有数百家企业参与进来,帮助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来,通过宣传扩散,更是有很多爱心人士捐助校舍,学校逐步解决了很多问题。
对于荆跃,李金声更是敬佩。“我持续关注这个学校,也是受到荆校长的感召力,他把学校当家,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说白了,就是钱和物,否则支撑不了教学和生活,希望更多的人能到学校感受一下,这些孩子天真可爱,能够多帮助他们。”李金声认为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关注公益活动是一种社会责任。
快乐“老”家
炎炎夏日中,区劳服中心、龙山街道社保所组织我们来到金海湖休养站享受退休职工休养的福利。我在这里跟同伴们一起体验了退休活动站丰富多彩的生活。北京退休职工休养站坐落在京郊平谷区的金海湖湖畔,疗养院有个美丽的名字——碧海山庄,这里风光旖旎,绿草成茵,鸟语蝉鸣。
在这里,每天都有美味的三餐。大家伙一起去棋牌室进行娱乐,可以玩台球、乒乓球、保龄球等等,还可以互相切磋牌技,颇有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休养的这几天里,每天清晨,伴着青山、绿水,在蓝天白云下享受金海湖的秀丽风景,看到风景,心情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除了感受退休生活美好外,大家还一起参观了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品茗细酌、从容博弈,每天都很快乐,可谓是一处老人休闲、疗养的快乐“老”家。
当然,我在这里也体验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这里尊老爱幼的文化气息很浓,疗养中心组织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关爱、关心、关怀老人的宗旨,让我们的老年生活温馨快乐、晚霞生辉。我也由衷感谢政府能为我们退休的老人组织这种活动,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交朋友、享生活,有更多的快乐“老”家建立起来,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王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