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职场

2015-10-17 作者: 来源:

  广安门内街道老人餐吧
  让美食吃进老人嘴里
  暖在心里
  □本报记者  阎义 文/摄
  “这里的饭菜很适合我的口味。”91岁的时柏兰坐在以公交车为主题的餐室边吃馒头边对记者说。时大妈是山东人,对馒头情有独钟。“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咬得动馒头?”记者问。“咬得动!咬得动!”时大妈笑呵呵地说。坐在时大妈旁边的是她71岁的儿子安郁魁,对面坐着的是她69岁的女儿安郁慧。安郁魁对记者说:“母亲、妹妹是这里的常客,饭菜非常适合老年人,还不重样。”
      这一幕出现在广安门内街道老年服务中心一层的老人餐吧,时间是10月13日中午11点半。这天的四个菜分别是红烧鲤鱼、炒鲜蘑、清炒圆白菜和紫菜汤,主食是馒头和米饭。负责做饭的百年老字号东兴楼厨师说:“我们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而且营养搭配。” 
  据老年服务中心主任李建红介绍,这个老年服务中心是街道采取共驻、共建、共享的方式与公交集团保修三厂合作,中心面积1500多平方米,一层是老人餐吧。餐吧主要向辖区内70岁以上的老人服务,可共满足120人用餐。老人用餐可办理电子卡,免于找零的麻烦。菜品味美价廉,三菜一汤仅需15元。记者走进这个餐吧仿佛走进了公交车走廊。每个餐吧都有一个主题。在车厢餐吧里,有公交车里常见的扶手、车窗。在站台餐吧里,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站台场景,突出了公交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在记忆餐吧里,记录了从1899年第一辆铛铛车蹒跚上路,再到建立新中国后,公交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渐形成北京公交体系,成为城市运转的命脉的历程。另外,餐吧周边住着很多公交集团的老人。他们中有的人在家做饭很难,让他们在这里就餐,既能回望过去,又能看到现在的公交。这里就是一个微缩的公交博物馆。老年人不出门就可以边吃边欣赏。
  记者在车厢餐吧里,见到了一位正在吃饭的老人名叫刘炳均,今年83岁。他说:“我原是公交三厂的司机,开过老31路公交车和331路公交车。”他指着墙上的一辆大通套公交车告诉记者,就是这样的公交车。“我家就住在附近,来这里吃饭又干净又便宜,装修得还漂亮,跟我年轻时坐的公交车感觉很像。”刘炳均满意地说。
  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来到餐吧,习惯性地坐在了自己的固定位置。这时,志愿者们主动把一盘盘菜端到老人面前。今年54岁的志愿者白春香告诉记者:“这些老人每天中午都来,我们也逐渐知道了他们的口味。不用他们点菜,我们就会端上来他们喜欢吃的饭菜。”李建红对记者说:“每天都有固定志愿者和非固定志愿者,放弃中午休息的时间到这里为老人端饭菜。老人吃完饭后,他们才各自回到单位吃饭。”
  白春香是公交三厂的司机。她感慨地说:“以前,我对服务老人还不是很了解。自从参加了志愿者服务老人之后。我感觉,如果我的父母还健在的话,我会尽心尽力地伺候父母,孝敬父母。现在,我只有把这份孝心用在了这些老人身上了,让美食吃进老人嘴里,暖在心里。我的心里也高兴。”
 
  北京金丰和楼宇联合工会主席
  张毅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多云转雷阵雨 
  “工会活动是对
  我们企业工作的补充”
  尽管今天是个休息日,仍然有40多家非公企业的职工随着我们到怀柔雁栖湖游玩。我带着他们先游览了湖内的景点,乘游船在湖面上荡漾,观赏湖边的优美景色。游玩雁栖湖景区之后,我又带着他们到雁栖湖周边的APEC会议会址参观。
  有些非公企业对建会采取消极态度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会只知道要会费,组织的活动少。我们经常组织他们活动,他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一天的游览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心情很好。这些职工里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到雁栖湖游玩。他们说:“没有工会的组织,我们很难到这地方来玩,让我们打开了眼界,放松了心情,缓解了工作上的压力,以便更好地工作。”在这次游玩中,我也邀请了没有建会的非公企业的老板参加。这些老板看到工会组织的活动非常好,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工会的作用。平时我们没有时间组织职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你们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补充。希望你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也会尽快地建会,加入到工会的大家庭里面。”
  生命在于运动,朋友在于走动,组织在于活动。我们的这次活动,也是运动和走动。期间,我们交流了工作,建立了感情,结识了朋友。
 
  北京华加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刘晶轩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多云  雷阵雨
  在加班中学到知识
  考验工作能力
  今天是周末,本来约好与大学同学一起下了班到京郊度假,星期日回来。可是没有想到,这一天不仅没有度假,反而还加班到夜里10点多钟,连周末也要搭进去。
  原来与合作方签订的合同是20天。20天,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我负责的数据处理、软件开发,还有后期的模型培训任务。谁也想不到,合作方突然提出要提前完成这项任务,而且是在7天之内出结果。我们无可奈何这样的毁约,只能照办执行了。所以,这几天连着加班。我的业余时间全放在了工作岗位上了。正在我们紧锣密鼓地工作的时候,合作方又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既然已经这样了,我们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今天我就是在做新技术要求的开发工作。这个新技术在国外都很少有,好像只有美国硅谷里的一家高科技公司有这样的技术。我按照技术要求在电脑里寻找着有关的技术资料,寥寥无几,又到资料库里找相关的技术,从中抠出与这项新技术有关的知识。我想,把它们进行组合,是不是能够达到新技术的要求呢?果然,按照我的这个思路,完成了这项新技术,能不能满足合作方的要求,只能等到明天他们的验收了。
  几天的加班没有白加,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考验了我的工作能力,值得!年轻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工作状态下经受磨练才能更快地成长。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