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09-12
作者:
来源:
朱继文
丰台区第一幼儿园园长
老师开心才能教出开朗的孩子
□本报记者 张威
走进丰台一幼,你就会被它的特色所吸引。无论是“红杉树精神”,还是吉祥物“小蚂蚁”,它们都向记者呈现了一种团结的力量。这里的每位老师都在不断超越自己,传递着教育的正能量;这里的每位孩子都像小蚂蚁一样,不惧困难,健康成长。
说到这一切的缔造者,朱继文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我只是红杉树林中的一个。红杉树的成长方式就像幼儿园的发展一样,需要的不是单一个体的强大,而是大家紧密团结,把手拉在一处,把根扎在一起,以团队协作求得发展。”23年的教学历程,朱继文被称为奇迹的创造者,在童话的世界里演绎着幼教的神话。
采访的一天中,朱继文身边的每个人都被她的快乐感染着。“我见不得幼儿园任何一个人不开心,因为只有教师都开心,才能教出活泼开朗的孩子,只有孩子们都开心,才能体现幼儿园的教育意义。”她就是这样以情动人、以情聚人、以情感人,微笑面对工作,积极化解生活中、工作中的难题。
2012年的7月,在幼儿园的年度体检中,CT显示朱继文的脑部有一个小肿瘤,医生建议立即进行深入检查。而她却总乐呵呵地说没事。其实大家都知道,当时正是一幼的第五所幼儿园开园,如果不能准备好,就会耽误当地小区的小朋友上幼儿园。老师们知道何时开园其实并没有硬性规定,于是纷纷让她住院观察治疗,可朱园长像没事一样,继续坚持每天早来晚走,周六日还和老师们一起到新园进行环境创设。
6个月过去了,直到放寒假,朱继文才住进医院。在医院里,她还不忘园里的事,每天打电话询问,在病房里召开班子工作会。每天晚上的日记中记录的也是她对教育的新思考。2013年1月底朱老师做了脑部开颅手术取出了脑瘤,2月中旬,朱老师带着欢声笑语又出现在幼儿园,和老师们一起进行开学准备,谁也没看出来她精神的新发型其实是假发。
朱继文不喜欢呆在家里没事干。“前几天可能是着凉了,手臂疼,来到幼儿园居然就好了。要是生点小毛病了,来幼儿园准能好得快。”朱继文笑着说。她对工作的这种激情,不但使她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影响着周围的其他同事,她们将自己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所有的宝贝。“与朱园长一起工作虽然很累,但快乐着、幸福着。”这是丰台一幼教职员工的心声。
这就是朱继文,她和一群有奉献、博爱的教师妈妈,正在培育着有幸福、快乐的儿童宝宝。在这所洋溢着“和”与“美”的园所文化的幼儿园里,它俨然就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西藏拉萨北京中学教师
郭勇
有教无类
倾心培育每个学生
□本报记者 马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提起师德,从教17年的数学老师郭勇依然记得当年的校训。校训说的师范,即是一要学术高,二要讲究师德。
郭勇是1998年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的,教高中数学,当过多年班主任。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认为,德育教育从长远看要胜于知识的教学,“每带一个班级,学习最好的总是那么几个,大多数成绩都是中等,还有少数学生成绩比较差,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忽略德育。教书育人,除了教学知识,还要教做人的道理。”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这一点,郭勇在17年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很深。
郭勇说,师德,除了教学生做人,老师还要讲究奉献精神。在北京教书很多年,郭勇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去边远地区支教。四五年前,郭勇便申请去新疆支教,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成行,他觉得非常遗憾。
今年,郭勇得知朝阳区要派教师进藏援教后,虽然家里幼子刚刚1岁多,但他还是毅然主动提出申请援教,终于如愿以偿。今年8月,郭勇从北京来到西藏拉萨北京中学担任数学教师。
虽然不是班主任,但郭勇还是注重德育。“教书,还要了解学生,我得去学生家进行家访。”郭勇有了这个想法后,很快就付诸行动。
8月下旬的一个周末,郭勇和学生一起坐车到学生家家访。“从拉萨的最东边坐汽车到最西边,坐了近3个小时,到学生家已经是中午了。”郭勇说。
到了学生家后,郭勇了解到,学生家原来在山区,原来住的房子很一般,刚刚盖了新房,家具还是从亲戚家临时借用的。在和家长聊天中,郭勇得知这名学生学习很不容易,也很刻苦,希望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在学生家里,郭勇仔细了解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家呆了几个小时,郭勇又坐了近3个小时的车返回学校。
“这是我第一次到藏族学生家中家访,收获颇多。第一次坐了近3个小时公交车从拉萨最东边到最西边。第一次近距离与藏族同胞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真是不虚此行。”郭勇说。
郭勇告诉记者,他将在西藏援教两年。
史春旭
平谷区黄松峪学区教师
24年扎根基层
真情守护山里娃
□本报记者 任洁
扎根山区学校,他一干就是24年;面对多次晋升的机会,他婉言谢绝;在他的心中,与学生在一起的日子特别快乐,能用知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是他的梦想。这,就是平谷区黄松峪学区教师史春旭。
史春旭是平谷本地人,1991年从平谷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黄松峪小学任教,把青春和心血都奉献给山里的孩子。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继承了双亲朴实、善良的优点,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市级师德标兵、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
1995年,学区晋升他担任教导主任,可是他舍不得学生们,一年后选择回到魂牵梦萦的课堂;2000年,他再次婉辞领导岗位;随后的十几年,他几次婉谢领导的好意,坚持在一线工作,即使面对当校长的邀请,也毫不动心。他喜欢每天走出家门就能看见学生和家长的感觉,他喜欢逢年过节和学生一起吃饭的感觉,他喜欢在村里教一辈子书的感觉。他用行动证明,他是真的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山区学生。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真心去对待他们,这是史春旭身体力行的想法。他的班里曾经有一个学生小涛,饱受继母的虐待,继母甚至要把这个孩子送给他人抚养。为了帮助小涛,自己也不富裕的史春旭主动去和县里的啤酒厂联系,为孩子解决学习的费用。小涛升入初中后,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带着小涛一起去山上挖草药,去铸造厂捡铁砂,品味生活的艰辛,锻炼坚强的意志。如今,小涛长大成人,有了一份工作,还成了家,懂得感恩的小涛每年春节都会给史春旭发短信,感谢老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学生东东3岁时失去父亲,从小养成偏激的性格,稍微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引发不良情绪,谁也劝不住。史春旭没有丝毫厌烦,总是耐心地对待,东东发脾气的时候,他就成了东东最大的靠山,还替东东去和同事沟通,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我觉得教师就是为了弥补孩子人生的缺憾而存在的,让所有的孩子能享受到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
每到下雨天,他都会送家远的学生回去;学生父母有事外出,他就招呼到自己家吃饭,妻子对此已习以为常。“他经常拿出钱,贴补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他教过的学生如今都和他保持联系,经常来家里做客。虽然家里的事情常指望不上他,但我理解他对教育的热爱,我支持他。”
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是史春旭最简单的愿望;能用知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是他的梦想。在山区学校,他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面对一颗又一颗感恩的心,他却说,“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