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5-09-12
作者:
来源:
【职工篇】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的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难忘师恩,终生铭记。
清华池修脚专家
王建生
从细节上严格要求徒弟
□本报记者 阎义
在清华池的二楼,马玉龙的工作室,他的师傅清华池修治脚病传统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王建生正在给徒弟马玉龙讲授着技术。今年57岁的王建生对记者说:“现在,马玉龙能够独立工作,并且能够应对疑难病了。”“既然这样,您在给他讲什么呢?”记者好奇地问。“他的服务还缺少热情,面对顾客时,不能露出笑脸。我让他露出笑脸。”从见顾客第一面开始,要给顾客一个热情的笑脸,这是王建生从细节对徒弟的严格要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脚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时,以修脚闻名京城的清华池只收到一个愿意学修脚技艺的工人,他就是王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清华池处在倒闭的边缘。清华池在时任经理曹东彬的带领下,逐渐恢复元气后,开始举办修脚技艺培训班。当时,人们对修脚技艺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学习修脚技艺的人也随之增多。王建生以教师的身份在培训班传授修脚技艺。如今,清华池已经办20多期培训班,学员上千人。可王建生并没收一名真正的徒弟。
2008年,来自河北定兴的马玉龙经人介绍参加了培训班。他听了王建生的讲课后,便认定要拜王建生为师。马玉龙在学技艺时,拿出了复员军人勇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又使出共产党员最讲“认真”二字的劲头。在班上,他遇到难题就请教师傅。他从这期培训班毕业后,留在了清华池,向王建生请求,拜其为师傅。王建生了解了马玉龙的情况后,对马玉龙说:“只要你愿意真心跟我学,我也愿意收你这个徒弟。”马玉龙坚定地回答:“我愿意!”就这样,王建生收马玉龙为挂名徒弟,也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徒弟,但是,没有签订师徒协议。去年6月,清华池举办了北京非遗项目拜师仪式。在这个仪式上,王建生正式收28岁的马玉龙为徒弟,签订了师徒协议,也确定了马玉龙是第五代修脚技术传承人。
自从王建生收马玉龙为徒后,便耐心、细致地教马玉龙。王建生说:“很多传统技艺失传的原因之一是师傅教徒弟时留一手,技艺越留越少,直至失传。”王建生接受了这个教训,将其技艺倾囊传授给马玉龙。
王建生说:“马玉龙是复员军人,又是共产党员,又爱学习技艺,是个可造之材。领导交给我一名这样有好基础的徒弟,我就应该毫不保留地将技艺教给他。马玉龙也虚心好学。”据王建生介绍,马玉龙买了皮肤病学、人体解剖学等书籍自学。目前,马玉龙正在上成人大学,使自己的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在马玉龙眼里,王建生既是严格的师傅,又是慈祥的父亲。马玉龙记得,有一次,马玉龙在给一位病人修脚的时候,出现了小事故,感到很郁闷。王建生看到眼里,把马玉龙叫到跟前,拿张白纸,在上面画了几幅不同的脚指甲盖儿,比划着从各个角度怎样劈刀,把刀扎的准确,把剜在肉里的指甲抠出来。这样的教法,让马玉龙茅塞顿开。他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拿不准的脚病,找王建生请教。
有一次,马玉龙给一位病人看脚病。他判断不准是鸡眼、瘊子,还是疔。马玉龙请王建生帮助判断。王建生说:“没有多年的经验,真是判断不准。”王建生从这个病的形状、颜色判断,认为是瘊子。马玉龙又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知识。马玉龙说:“师傅教得很细。比如,挖瘊子。师傅从瘊子的生成、病变,到从哪里下刀,怎样止血,讲的细致入微。”
马玉龙非常感动地说:“师傅不仅叫我技艺,还告诉我怎样做人。”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人要挂100元首席专家王建生的号。王建生看了老人的脚病后,对老人说:“您这是小病,我徒弟就能看。您还是挂我徒弟的号吧。”马玉龙的号只有20元。马玉龙为老人看好了脚病。马玉龙说:“师傅为老人省了80元。我非常感动,也教育了我。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挣钱,更主要的是为病人解除痛苦,让他们愉快。”
汤阴县宜沟镇赵屯小学教师
李耀江
谢谢您,帮我打开智慧之门
□本报记者 杨琳琳
在上学的历程中,王新国经历了多个老师,但对王新国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李耀江老师了。李耀江是王新国的启蒙老师。
“李老师个子不高,身体很敦实,大脸盘络腮胡,他对我们的要求很严厉,甚至过于苛刻,学生们都很害怕他。”王新国说。记得三年级时,同学李金方和邓秋园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他俩自然就成了班上的“侦察兵”,一旦远远的看到李老师的身影,便会马上报告“敌情”,乱哄哄的教室便立刻安静下来。爱动好玩的学生们,就这样跟老师打起了游击战争,乐此不疲。
在王新国的记忆中,李老师的课堂纪律要求很严,上课期间思想开小差的、捣乱的,都会被罚站,有时候站在教室,但很多时候都站在外面的空地上,无论严寒酷暑。有时候遇到在课堂上不听话的学生,李老师会折断手里的粉笔头,迅速而准确的击中目标。因此王新国曾经多次想,如果在战场上,李老师定是一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李老师不仅投粉笔的技术好,而且教课也很好。李老师教的是语文课,既生动又活泼,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王新国常常都会听的入了迷。也是因为李老师,王新国“疯狂”的爱上了语文课和写作,这使王新国受益终生。“说实话,还真怀念那时的上课的情景,小学毕业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过那么好的语文课了。”
在教室黑板的上方贴了一行标语,这是李老师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些字是在红纸上写的标准宋体字。现在想起来,王新国忍不住赞叹了起来。
每次的语文作业,他都会给每个学生写上两行评语,“那字写的好像是印刷的一般,特别工整,然后会给我们讲:写字如做人,必须工工整整。如果字写的不好,就好像一个邋邋遢遢的人那样不受欢迎。”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每次收作业时,李老师首先看的就是字体。如果写的不好,无论答题是否正确,马上就会把作业撕掉重新写。正是因为李老师的严格要求,班上的学生格外注意写字,很多学生也喜欢上上了练字,最终写了一手好字。从写字上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一个脸盆架,这就是李老师的办公室。每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办公室依然会透出昏黄的灯光,灯光下,李老师在聚精会神的批改着学生作业。
李老师在王新国的村子教学好多年,王新国的大姐、二姐都是李老师的学生。后来有一次听说李老师在烧水的时候突然犯病了,手不小心伸进了滚烫的开水里,从此以后李老师的手变的又短又粗。之后因为不能正常教学,李老师便离开了多年工作的小学。李老师走的消息一时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父老乡亲都去学校看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们都拿这句话来形容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我也把这句话送给李老师。 今年是第31个教师节,我们都忘不了让我们成长、给我们启蒙的恩师李耀江,祝福李老师身体康健,乐享晚年!”时过境迁,唯有记忆里的那份情感却经过时间沉淀变得越加醇香。也许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学生王新国思念着自己的老师的时候,远在他乡的李老师,也正回想着当年的那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