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
2015-09-12
作者:
来源:
歌手张语桐
二十多年甘当
劳动者的百灵鸟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通讯员 王占明
张语桐出生在辽宁省的一个山村里,小时候,一家人住在山上很少下山。每天上学她都要经过一条漫长的山路,正是这条崎岖的山路成就了她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长长山路上只有张语桐一个人,陪伴她的则是爸爸的收音机,于是,山路就成了张语桐的“专属舞台”。路上,张语桐总是把收音机调到音乐的调频上,她便伴随着音乐边走边唱,一路歌声飞扬……就这样,张语桐在音乐中慢慢成长起来。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师从王世魁、邹文琴教授。毕业后,来到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在这里,她找到了自已的舞台——作一线煤矿工人的百灵鸟。
一位老人 一根冰棍 一份期待
“能让别人期待是幸福的,用自己的歌声实现别人的梦也是幸福的。”张语桐幸福地给我们说着。她喜欢唱歌,她用歌声为一线煤矿工人送去温暖。
一个炎热的夏季,张语桐跟着煤矿文工团驱车到甘肃一个小县城进行慰问演出。演出开始前,骄阳下的热气让演员们难以承受。于是张语桐就和几个同事出来买冰棍解暑。在大街上她看到只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卖冰棍,几个人马上围了上去。选好冰棍准备付钱时,老奶奶却说:“你们买冰棍我不要你们的钱。”张语桐和同事们愣住了,睁着大眼睛问:“为啥呀?”老奶奶感激地说:“你们从北京来这里为我们演出,我们高兴,我不要你们的钱。”“您离这么远,看不见呀!”“我虽然看不见,但我能听见。”看着老奶奶满脸的皱纹,朴素的衣服,真情的话语,张语桐的眼睛湿润了……
尽管好多年过去了,张语桐回忆起这件事时,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老奶奶的话刻在了我的心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的期盼,感受到了我们演员存在的价值,让我知道了到我的舞台应该在那里。”她擦着眼泪,笑着说:“不好意思啊,让你们见笑了。”
尽管一根冰棍没有多少钱,但却给张语桐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它时刻鼓舞着张语桐,不管是在寒冷的雪域高原,还是烈日炎炎的南方小城,都没有阻挡住张语桐和她的同事为百姓演出的脚步。
一名战士 一枝鲜花 一份仰慕
一场场演出结束了,张语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一共演出了多少场,但是演出中与观众之间的小插曲,张语桐却记忆犹新。她记不清哪次演出了,但张语桐记得那朵盛开的月季花。
那次,张语桐随团到北京一个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张语桐那甜美、喜庆的歌声再次感动了台下的战士,她一口气为战士们演唱了《为了谁》、《父老乡亲》、《欢天喜地》三首歌曲。演出结束后,一名小战士专程跑到后台,找到张语桐,把一朵月季花交到了她的手中。
张语桐边接过花边说:“你从哪弄来的花呢?”小战士说:“在院子里的月季花坛摘的。”张语桐看着这枝细心剔掉刺的月季花心中又是一阵感动。演出那么多次,收过无数朵鲜花,但这枝月季花是她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花。
一双鞋子 一个刹那 一份经验
每一次演出总有观众让张语桐感动,也正是观众的真诚鼓励让张语桐始终坚持站在舞台上为一线的员工服务。
2009年,已经怀孕四个月的张语桐得知团里要到山西阳泉的矿区进行慰问演出,她就主动向领导请求参加。演出地点一般都在山区,常常没有公路直通矿区,往往要走上好久,领导考虑到她和孩子的安全,不想让她参加,但她软磨硬泡,直到领导同意为止……“去的路上,吐了一路,反应很明显,但是一上舞台就好了,”张语桐笑着说,“可能我就是属于舞台,上了舞台就没事了。”
彩排一切正常,演出就正式开始了。当台上台下都沉浸在她那《芦笙恋歌》的歌曲中时,突然张语桐感到鞋子被固定住了——因为舞台是用铁架子临时搭建起来的,上面有很多小孔,而张语桐细细的鞋跟正好塞进一个孔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当时我想这下完了,动不了了。”急中生智的她立刻转换舞台动作,小心翼翼地挪脚,最后终于拔出来了,演出顺利完成。尽管只有短短地几十秒时间,张语桐却紧张的出了一身汗。当然,也长了舞台经验。
一段评语 一片真情 一份责任
张语桐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工作。她曾担任中国煤炭系统第一届、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2014年5月28日,她又受邀担任中国网络青歌赛评委,对年轻歌手们她总是耐心的给予点评,以鼓励为主,对于存在的问题委婉的指出来,并现场示范。因为她知道,她的指点和评价,就可能改变一名歌手的一生,歌手们从内心里佩服她,许多歌手比赛完,主动要求与她合影,她都愉快答应。在短暂的时间里给歌手们留下一段值得回味的真情。
“这么多年来,基本上跑遍了所有的矿区,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人都把我们当亲人,那种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这也是为什么张语桐喜欢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原因。去年的“七一”,她又站在了舞台上,尽管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预警,但这并没有阻止住张语桐演出的热情,因为她心中有一个强大的信念——为一线职工送去一份欢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长大后
我成了你
□张希合
我家祖辈扛长活出身,父亲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1947年,土改后小伙伴们都去上学了,我也想去。可父亲却说上学没用,别去。我背着父亲扛着凳子,从村后偷着去上学了。
老师是本村的高畔芝大叔。那时没课本,大叔教我们学珠算,练毛笔字,识字,学算术。初小四年,大叔对我很好,手把手地教我,鼓励我好好学。父兄整天泥里水里的干活,我总过意不去,甚至觉得对不起他们,因此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生活。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上下学的路上还在背书,回到家吃点东西又到小树林里“啃课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学习上去了,被选为学习委员。
初小毕业后,因附近没有高小,我就回家务农了。三年后,即1951年春,邻庄周村成立了高小,高畔芝老师去当校长。一天晚上他来到我家,动员我去上高小。我说不去了,年岁大了,都该娶媳妇了。大叔说,该娶媳妇才去上学呢!这时候才更知道学习,才会学习好呢!
高小毕业后,我上了初中、师专。参加工作后,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当老师。
致北京
退休职工活动站
盛夏,你来到这里,
便走进一片清新。
严冬,你来到这里,
便享受天天温情。
我登上过几多亭台,
这里,更让人高瞻一层。
我漫步过那多小路,
这里,更感到清雅宁静。
相遇时,你一个微笑来自真诚,
咨询时,你一片回应出于热忱,
晨练时,你一声呼唤源于友爱,
雪花飘落时,你守候在路边的一句叮咛发自内心。
这里是退休职工之家,
每个角落都洋溢着家庭温馨,
这里的所见所得,
让我们感受着主人的尊严。
在商业化符号强化的今天,
这里却彰显着工人的质朴。
虽然我只踏进你的大门一次,
但你的感化我将受用终生!
北京邮政退休职工 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