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2015-08-08
作者:
来源:
连阴天如何防暑湿?
中医专家为您支招
□红岩 文/摄
本期嘉宾
赵喜俊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医生
今年进入数伏后,紧接伴随而来的是连绵不断的下雨天,使得人们处在高热高湿中,不仅很容易中暑,还会导致身体疲倦、浑身乏力等。对此,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医生赵喜俊表示,众所周知高温环境会影响我们身体、心情和工作效率,其实“湿度”也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
我们常说的“湿邪”是指啥?
赵喜俊表示,中医学所说的“湿”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湿,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是指一种致病因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湿气过盛时,可以使人体发生疾病,这时“湿”就是一种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湿”作为病因侵袭人体并导致机体发生疾病,中医称之为“湿邪”。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由于受到自然界的湿气侵袭而发生疾病的称“外湿症”,若饮食不节,过食甘甜油腻厚味之物,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从而湿从内生而发生的疾病称“内湿症”,或称“脾湿症”。因湿邪无处不到,上下内外皆可侵犯,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中医统称为“湿症”。
湿邪会导致哪些病?
根据湿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临床可有不同的表现。
1、如湿邪伤及体表,患者可表现为头重如裹,身热无汗,全身不适,四肢倦怠等。
2、伤及肌肤,可见皮肤起疱疹或起水疱,手足皮肤奇痒,破溃后流水等。
3、湿邪侵犯关节,可见关节肿胀疼痛,肢体沉重,手足笨重,活动不便等。
4、湿邪蕴于胃肠,可见上腹部满闷不舒,口中粘腻不爽,或恶心呕吐,肠鸣腹痛,大便泄泻等。
5、湿邪还可与风邪、寒邪、热邪等其他致病因素结合在一起致病,还可见头晕目眩,头重目黄,下肢浮肿,午后发热,身重倦怠,肢体麻木,咳嗽气喘,腰痛阴汗,小便混浊,大便脓血,甚者昏迷不醒等等。
中医教您几招防暑湿
从上述可见,湿证是常见病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患者就诊时,医生会根据其不同病证,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进行治疗,但是由于湿邪有粘腻难解的特点,患病后病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治疗效果相对较慢,为此,做到积极预防很重要。下面,就请赵喜俊教授为大家支上几招,预防暑湿。
第一招:及时补水,温茶为佳
由于天热汗多,因此补水显得很重要,每天要补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中医认为:盛夏酷暑,可多饮温热茶为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
第二招:多食豆类菜,清热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中医认为:豆浆性平味甘,有生津润燥之效,“泻胃火,治内热”、“利水下气,制诸风热”。众所周知,绿豆有降暑功效。以黄豆和绿豆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饮”,更具清热解暑、润喉止渴之效。同时还可多吃扁豆、豇豆、豆芽等蔬菜,有利于健脾除湿。
第三招:家中备些除湿中药
1、藿香正气水: 其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呕吐腹泻等症。
2、十滴水: 有健胃、驱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
3、仁丹:主要用于因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腹泻、夏季感冒与水土不服等。
此外,适当降低室温,保持室内通风;高温高湿期间工作时间不宜过久,应降低劳动强度,每天尽量不要超过8小时;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营养丰富,以保证身体健康,平安度过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