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情怀

2015-07-18 作者: 来源:

  中国爸爸刘红军的
  亲情三级跳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爸爸,我来看你了。”在刘红军所住的北京胡同里,常常响起这样的呼喊。刘红军一听就知道,他的那些“洋孩子”来了。
  今年65岁的刘红军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位退休教师,尽管他从教室的讲台上走了下来,但闲不住的他却站在了另一个讲台上。
  自2005年起,他开始接待ACC(组织义务民宿的机构)安排的美国学生,教普通话、中国文化、制作中餐……这些活动不仅让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切身的感知,更让他们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和家的感觉。因此,美国学生们都亲切的称刘红军——“中国爸爸”。
  第一次升级 “中国爸爸”
  刘红军小的时候住在三里屯附近,与北京的其他地方相比,在这里见到外国人的机会比较多。“那时北京的外国人不多,如果在路上遇到,小伙伴们就会一起追在人家的屁股后面看,黄头发、蓝眼睛……就跟看西洋镜似的,可有意思了。”刘红军回忆说。
  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旅游、留学……在刘红军的眼中,外国人已经不再新鲜了,在街上更是随处都可以碰到外国人,偶尔还会有外国人跟他问路。更让刘红军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竟然成为这些留学生的“中国爸爸”。
  说起刘红军与他的“洋孩子”,还缘于一个偶然。2005年,刘红军女儿的同事因怀孕,放弃了接待美国学生的资格,结果这个任务落在了女儿的身上。
  对于刘红军的女儿来说事情也有些突然,她一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已经退休了闲在家里,而且之前还是老师,有很多跟学生相处的经验。除此之外,父亲还有一个优势——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北京有哪些传统文化、哪些地方有什么特色等等都知道的门儿清,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听到女儿的想法之后,本来就对大洋彼岸的生活感兴趣的刘红军便欣然接受了。那年冬天,刘红军迎来了他的首批“洋孩子”。春节时,他教孩子包饺子,放鞭炮,让他们感受到了地道的中国年俗文化。
  就这样,他已经是当了十年美国孩子的“中国爸爸”了。
  第二次升级 “全能爸爸”
  在留学生的眼里,刘红军还是他们生活中的“全能爸爸”。
  “他们都是远离父母的孩子,我能照顾好他们,让他们的父母放心。”刘红军告诉记者,接受了这项工作之后,就决定把这些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
  刘红军常常给孩子们做地道的中国传统菜肴,但担心孩子们吃不习惯,也会试着做一些西餐。他知道他们平时吃的都是牛排、鱼排、鸡排之类的无骨、无刺的食物,因此,他每次做之前都要把肉中的骨、刺精心剔除。“现在剔除鸡翅中的两根骨头,我已经非常的熟练了。”刘红军谈起自己的厨艺,很有成就感。
  这些孩子除了能在这里吃到精心准备的美食之外,还能了解到中国文化。刘红军很重视教这些洋孩子们一些生活经验,砍价就是其中一项。他告诉孩子们,至少要“砍”掉一半价钱,总结为四个字:“拦腰一刀”。
  一次,美国女学生徐齐礼想要买一个室内的挂件,刘红军就陪她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逛逛。徐齐礼看上一件生肖挂件,正好徐齐礼正在别的摊位上看,刘红军就想先替孩子打探打探价格,便一个人去向店主询问,店主说:“40块钱”。刘红军一听,扭头就要走。
  这时候徐齐礼也走进了店铺,问多少钱。没想到店主竟然要价80元,一旁的刘红军急了,冲到店主面前质问他为何两次要价不一样。
  店主瞪着眼,似乎暗示说,刘红军在多管闲事,但刘红军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女儿!”这下,店主蒙了:“你,你怎么有个外国女儿啊?”这时,徐齐礼一把搂住刘红军的脖子,说:“对,这是我爸爸。”
  想起“爸爸”教的“拦腰一刀”的四字秘诀,徐齐礼脱口而出:“30元吧。”店主叹了口气说:“行。”尴尬的店主最终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徐齐礼,眼看着“父女”俩高兴地走了。
  第三次升级“中国爷爷”
  现在退休后的刘红军整天有忙不完的事儿。每一次带孩子们出去的时候,他都要提前做一番准备。平时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也会虚心的向孩子们学习。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习俗,让刘红军不仅能更好的跟孩子们相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现在刘红军已经能用英语跟孩子们进行简单对话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刚来中国没多久的女留学生,尽管之前在学校学过汉语,但是发音还不准确。孩子用不熟练的汉语对刘红军说:“爸爸,我要吻你。”刘红军一听,愣住了。一旁正忙活儿的媳妇也停了下来。孩子又重复一遍,“爸爸,我要吻你。”这次刘红军才反应过来,原来她是有问题要问……
  像这样的笑话,时有发生。有人问刘红军:“你这又给他们提供吃、玩、还要给他们买新衣服,这得赔多少钱啊?”刘红军总是笑笑。 跟孩子在一起的愉快感受,只有自己能体会。 
  今年,徐齐礼又来看他了,还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她谈恋爱了。徐齐礼对刘红军说:“以后我有了孩子,会告诉他,他有一个中国爷爷。”
 
  留住童年的记忆
  □  刘文雯 口述  杨琳琳 整理
  我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环卫工人,当时父亲的单位有专门针对职工的幼儿园。小的时候,我们幼儿园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举办晚会,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成了聚光灯下的小明星。照片中的我就是在进行一次演出的时候父亲给照的,具体是哪一年的事情现在记不清了,但记得自己当时特别的兴奋。到了参加工作的年纪,我毫不犹豫的加入了环卫这个大家庭,现在我是北京环卫集团第二分公司党群工作部的职工,在环卫这个大集体中继续书写着我的人生。
 
  我的父亲和母亲
  □毛立权 文/图
  屈指数来,父亲去世已经37年了,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但是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眼前,父亲和母亲共同奋斗的那段时光,更是历历在目。
  这张相片拍摄于1968年2月,这是父亲生前仅有的一张与母亲的合影。听母亲说,父亲生前和母亲从未因家庭琐事吵架、拌嘴,两人始终是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父亲年轻的时候,特别能吃苦,家里家外的脏活苦活全是他一人来承担,母亲只负责照顾我们姐弟六人。当时因为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吃完上顿就没有了下顿,父亲为了不让我们母子挨饿,三九天冒着凛冽的寒风到离家三十多里的林区砍柴,再到集市上卖,换回的钱给我们买馒头。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总说自己不爱吃。几次看见父亲在仓房里吃着难以下咽的窝窝头,有时噎得喘不过气来,他就喝口凉水顺下去。
  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47岁的时候,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的生命。每到清明节来临的时候,我总要到坟墓前看看父亲,跟他老人家说说话,聊聊天。父亲,你在那边还好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