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
张伦:耄耋之龄仍
倾情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张师傅,又来给大伙儿上课啊!辛苦你了!”3月17日下午,记者跟随80岁的社区志愿者张伦走进了丰台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二区的活动室,张伦满头白发,身子骨看起来很是硬朗,跟记者闲聊间,他搬着鼓架送上了二层的教室:“一会京东大鼓课就开始了!”他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
教居民大鼓让小区有了路灯
为了让居民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近几年张伦学起了京东大鼓。他从电脑上下载下来,边听录音边学习,两年多的时间,就小有所成了。在张伦的建议下,右安门街道、玉林东里二区居委会为他们腾出了活动室,购买了鼓架、大鼓,还购买了三弦、二胡等乐器。2013年10月中旬,玉林东里二区的京东大鼓班正式开课,每周一次,由张伦免费教社区居民。
张伦退休前曾是西城区房管局汽车队队长,热心公益的他,做社区志愿者已有13年。
“我只会京东大鼓,要是有老师来教民乐就好了!最好免费!毕竟来学乐器的老人多,他们都不宽裕!”
张伦骨子里那股韧性上来了,说干就干。他先找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说了自己的愿望,没谈成;不放弃的他又找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学院领导被张伦的执着以及渴望学习乐器的热情深深打动,决定每周派出老师,给玉林东里二区居民免费上声乐课!
“这一年来学学乐器,生活丰富多了!张师傅这人,好人啊!”谈起张伦,社区居民都翘起了大拇指。“你看,这玉林东里二区的路灯,就是在他的争取下,给我们装上的,晚上出门亮堂多了!”听到街坊邻居夸自己,张伦向白色的圆球路灯望去,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玉林东里二区院内没有路灯,夜晚给居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这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伦先后去了岳各庄灯具城,十里河灯具城,并往返数十次,2006年5月22日,得知通州区艺海照明器材灯具厂的产品质量好,他坐着长途车九次到该厂,希望给予适当优惠,他的执着与真诚感动了厂家,厂家最后免费把价值8万多元的15套庭院灯送到了小区院内,小区的灯亮了,居民高兴极了,而张伦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多次反映让居民出行告别了土路
“雨倾泻而下,土路上泥与水混合成了泥汤,一脚下去,溅得浑身都是泥点儿……”2002年7月28日,正好赶上双休日,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两天。张伦想到小区东侧有条土路,虽然他住小区西侧,这条土路“烦”不到他,但平素“好管闲事”的他,还是决定去跟土路“打个招呼”。
“这条土路都20多年了,刮风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我们都烦透了,能给想个办法不?” 土路旁边是北京客车七厂的宿舍楼,从楼里探出头的一位老太太幽幽地对张伦说。
第二天,雨停了,张伦立刻跑到了右安门街道办事处。“您好,我跟您反映个事,我们玉林东里二区东侧那条土路能不能给硬化了?”“您住小区西侧,那条土路影响不到您呀!”“那旁边是北京客车七厂的宿舍楼,里面住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好的,我向领导反映下。”
一个月后,张伦又跑到了右安门街道办事处:“还是那条土路的事,能不能给解决下?”
“凡事就怕‘认真’两字!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凡事你只要坚持,总有解决的办法!”第二年春天,这条有100多米长的土路就被翻新成了柏油马路。“旁边宿舍楼的老人们高兴坏了,见了我,一个劲儿说谢谢,我说这有啥,不用谢!”
大热天替老人满大街找透水砖
“小区东侧这条土路换成柏油路了,可通往客车七厂宿舍楼的,还有一条70多米长的土路,这条土路两侧,两个下水道几乎都堵上了,污水横流,到处是垃圾,要是铺上透水砖,老人们出行该多方便!”张伦心下琢磨着,正值盛夏,天上骄阳似火,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他蹬自行车的腿不由又用了些力:“去学校找找,说不定有闲置的透水砖!”
右安门一小、玉林里小学、右安门二中,走了三个学校,跟校方协商,没闲置的透水砖可用;骑上自行车,张伦又转到了附近的拆迁单位,一家家跑,找了8家,也没可用的透水砖。
回来的路上,张伦心上似有骄阳烤着,十分焦急,干事充满韧劲的他开始满大路寻找。骑到右安门西街时,张伦看到养路工人正在拆马路两侧便道上的透水砖,看样子准备换新的,满满的笑立刻在张伦脸上荡漾开来。
“您好,这个旧的方砖可以给我们铺小区的路吗?”“你找我们负责人商量吧!”经过多次协商,对方被张伦的执着和热情打动,本来还用来卖钱的旧砖全免费送给了张伦。
听说要运砖,客车宿舍楼的老人们自发聚到了张伦身边,张伦充分发挥了他曾经当车队队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他带头把自家的三轮车推出来,最终凑齐了8辆三轮车;他把老人分成几组,身体强健的蹬三轮,身体状况还行的搬砖装车,干不了重活的负责送水;此外路上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张伦都一一做了详细安排。“要知道这些老人最小的都60多岁了!”
很快,一条铺满透水砖的小路铺好了,“这下可好了!雨天不怕泥,风天不怕土了!”张伦感慨地说。
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伏枥
这是一张摄于1959年初春的全家福。那时,我们家住在苏家畈6号,父母还在景德镇第五瓷器合作社工作,单位要求职工拍证件照。加上姐姐从都昌回来探亲,父母就商量着拍一张全家福。
那天吃过晚饭,一家人顺着公馆岭、南门头、中山南路到了江家弄口的那家照相馆,当时最有名的照相馆是受之照相馆,其次就是这家了。后来这家照相馆不知什么时候关张了,由于年岁久远,也就忘记了它的名号了。也许职工们都赶来照相,那天人特别多。我们交了钱,拿了纸相袋,一面排队,一面等大哥。那时大哥已经脱产,在十八桥的五社行政上当干部,很忙,排到我们拍照的时候,他还没来,那只有不等了。父母先后拍了一寸的证件照,然后拍全家福。
寒来暑往,五十多年弹指而过,我们也是年届天命、花甲、古稀的人了。睹物思亲,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才学精进,已经今非昔比了。
我读的第一本书
□李心
现在我有了很多书,可是我人生第一本书是不会忘记的。这本书叫《小马过河》,是父亲给我买的,可惜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我喜欢淘旧书,在地摊上和旧书店里也没有淘到。好在有网络,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的照片,存了下来。
很多伟大的道理都存在简单的故事当中。时间过得越久,领悟也会更多。《小马过河》这本书也是这样。它告诉我:别人对你说的话、提的建议、传达的信息,要过一过脑子思考一下不要人云亦云;它告诉我:老牛伯伯能过去的河小马不一定能过去,松鼠哥哥不能过去的河小马不一定过不去,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决定。
书不厚,共17张照片,大家欣赏下40年前我们那代人看过的版本。